春
节
送走今晚的客人,春节也就拉下了帷幕。
自初一始,没有一天脱过空。不是待客,就是作客,你来我往,忙于穿梭般走亲访戚。这就是传统的中国春节文化。
传统的力量果然强大。春节期间走亲访友源于何时,考证已无意义,不过,照我的推断,主要是由于交通不便及农耕文化造成的。农耕文化的特征是季节性强,冬春之交,正是农闲的季节,一年的收获都进了仓,该是庆贺的时候,邀请一下亲朋好友聚一聚,交流交流经验,互贺一下丰收,这是情理之中的事,慢慢地就演变成了一种习俗。
交通的不便进一步把这个习俗推向另一种高度,这就是一种对亲情的渴望与期盼。初二,当我驱车到四十公里外的诸暨赵家,对翠姐姐回娘家的那种急切心情有了全新的认识。四十公里现在不算远,用不了一个小时就到,但对于翠姐姐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却是一条迢迢之路,翻山越岭,得走一天。平时难得相聚,也只能在春节,才有这样的机会,娘囡相会,自然有说不尽的话,道不完的情。
这种习俗的演变,时间一久,就枝繁叶茂。各种繁杂的礼节,从年末一直延伸至春节,忙贯穿着整个过程。
记忆中的春节,更多的是欢快,不仅有好吃的美味,还有好玩的趣事。这当然是儿时的记忆,少年不识愁之味嘛。不知从何时起,对于春节,已然成了一种负担,近年尤甚。
拜年于我从简,待客仍是必须。待客是否热情,这在其次,如何弄一桌好吃的,则得挖空心思。每年的菜得翻新、变样,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主旋律。送走了客人,还得收拾残局,一餐客待下来,早就身心俱惫。
春节的传统是否可以改革一下?针对这个问题,我曾与姐们商榷,姐们恪守传统,我也只能照办。事实上,我们远远脱离了农耕时代,通信、交通也十分便捷,翠姐姐那个时代早已成了一个历史传说;亲戚间近在咫尺,平时经常相见,就算“远离”我四十公里的外甥女家,行程也不足一小时。对于春节,我以为更多的时间用于休闲多好,至于亲戚之间,只要大家聚一下餐就可以了,这可省下多少时间和精力。
这样想着,我对那些被称之为腐败分子的官员们,由衷地深表同情。年末的拜年,收不行,这叫受贿,不收也不行,那是潜规则。春节的吃,更累人,不吃不行,那是情面,多吃也不行,要吃出三高。其实,腐败分子真的不好当,他们私底下也在喊累。
那么,干脆把春节取消了如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