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长晚年缘何潦倒
(2011-10-20 08:29:44)
标签:
胡兆海徐文长绍兴莲花落主流社会杂谈 |
绍兴出了两个“圣人”,一个是书圣王羲之,一个是画圣徐文长。同样都被尊为圣人,但遭遇却是“天上人间。”原因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
暂且按下“两圣”不说,先来说说绍兴莲花落。我们都知道,绍兴莲花落的杰出代表人物是胡兆海。曾有人这样说,是胡兆海挽救了一个曲种。如果没有胡兆海,也就没有今天绍兴莲花落的辉煌。
在绍兴民间,只要一说起莲花落,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胡兆海,但这只是民间的影响。到了官方,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胡兆海,而是倪齐全。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很简单。因为,胡兆海脱离了主流社会,他的身份是个民间艺人;而倪齐全融入在主流社会,代表的是官方的身份。所以,胡兆海尽管戏唱得最好,获奖的层次最高,他只能代表他自己,不能代表绍兴。倪齐全就不同了,他所代表的是绍兴,而不仅仅是个人。
如果当年胡兆海不脱离剧团下海,那么,我可以大胆地说,他的艺术成就将更加辉煌。这是因为在主流社会里,政府将为他提供更广阔的平台,也能给予更多施展艺术才能的机会。从随后几届全国性的比赛中,胡兆海就缺席了,改由他人出席。这不能不说是胡兆海的遗憾,也是绍兴莲花落的缺憾。
胡兆海下海后,他不得不为赚钱而奔波,对于艺术的进一步创新,无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胡兆海不下海,他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注重到艺术创新上来。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不能回避。
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融入主流社会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虽然,后起之秀如潘家富继承了莲花落的某些艺术,但从他拜师于倪齐全,学的却是胡兆海这点上,我们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我深为胡兆海感到惋惜,也为绍兴莲花落感到可惜。
回头再说“两圣”,问题就一目了然。王羲之的身份与徐文长不同,王羲之有政府背景。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艺术创造,同时能更快更好地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承认,艺术成果可以马上转化成“生产力”,而徐文长则不能。
一门艺术的好坏,只有懂得艺术的人才会去欣赏,才具有价值,尤其是书画。对于不懂得艺术的门外汉,艺术于他而言,根本一钱不值,最好的书画对他来说也是一张废纸。徐文长对这个问题他就认识不足。
徐文长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偏偏又非常清高而狂放,欣赏他画的人都是些头面人物,处于主流社会的上层人物,这些人他不愿交往,也不愿卖画给他们。有人来买他的画,他就用屁股顶住门,说“徐渭不在”。这样的举动,天真得像个小孩子一样。相反,他交往的社会底层人物中,有多少人欣赏他的画?即使欣赏识货,也无力购买他的画。这样就出现了以活蟹,换他画中的蟹的故事。
徐文长的艺术成就,不能有效地转化成“生产力”,这是他晚年潦倒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他的个性怪癖也是造成问题的原因,但归根结底是因为他无法融入主流社会。他的艺术成就之所以到身后才显出光芒,就是这样造成的。
当然,这也存在一个适不适应环境的问题。人应该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来适应人。徐文长不能适应环境,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这是徐文长个人的悲哀,也是历史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