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徐文长无法取得“举人”文凭的真实原因

(2011-10-19 13:56:45)
标签:

徐文长

浙江

复试

书法

杂谈

             徐文长无法取得“举人”文凭的真实原因

一直来,人们对徐文长没有取得“举人”文凭的原因,往往归结为他反对“八股文”。理由是他“不喜八股不拘礼法”因而不第。如果这个理由成立,那么,徐文长何必连考八次。徐文长不可能不清楚考试规则,他应该知道该按题作答,而不可能离题万里。对于参加考试的目的性,他非常清楚,怎么会自欺欺人反其道而行呢?否则,他参加考试完全没这个必要,也将失去意义。所以,这个论点不成立,至少不完全。

凭徐文长的写作水平,拿到“举人”文凭应该是轻而易举的事。徐文长生性极为聪慧。他六岁读书,八岁时跟陆如岗学八股文,陆曾在他的文章上批道:“昔人称十岁善属文,子方八岁,校(较)之不尤难乎?”九岁便能作文,十多岁时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轰动了全城。当时就被人称为神童,被列为越中十子之一。沈鍊曾夸奖他说:关起城门,只有这一个。

徐文长不是王安石笔下的“仲永”。凭他一生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其真实水平早超越了“进士”。那为什么徐文长又屡考不中呢?有一件事引起了我的注意。什么事?就是徐文长考秀才时的复试事件。

徐文长20岁那年参加秀才考试,没有录取。他就给当时任浙江提学副使张和写了一封信,要求给予复试。这封信被另一位姓萧的上级官员看到了,张和萧两位看信后同意徐文长复试。徐文长这才取得秀才文凭。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呢?我想问题出在“字”上。

http://a4.att.hudong.com/17/98/01300000157105121556980462346_s.jpg(徐文长的书法)

人到20岁,他所写的字基本定型了。从徐文长的字上看,论书法是另有韵味,但考试是答题作文,不是书法大赛。徐文长在考试时很大的可能不用楷书,而是像他平时写的书法去答题。这可能就是改卷的人不给高分的缘由,也是徐文长屡试不中的真正原因所在。对比眼下的高考,一张字迹麻糊,狂书乱草的考卷,阅卷老师会给你高分?相反,字迹清楚,文章“推板”的或许多给你一点分。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可以求变。有些书法说老实话,龙飞凤舞中我们根本认不出字来。因为是艺术,是用作欣赏的,认不出字无关大体,只要写得漂亮,有艺术性就是好书法。但写文章就不一样了,你得正正规规,要让人看得懂。不仅如此,所谓文如其人,从字的书写上多多少少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个性。

徐文长的字从书法上是一种艺术,反映到个性上,考官可能不喜欢他的放狂。现实中我们发现,领导喜欢的是规规矩矩听话的下属,最讨厌的是放荡不羁的人。明朝的官员在封建礼教中出来,当然更不会喜欢像徐文长这样性格个性另类的人物。看到他的字,头就痛,怎么会给予他高分?但这样的原因,考官绝不会提醒徐文长本人,徐文长自然也弄不明白,问题出在他书写的字上。

那么,秀才复试怎么就能通过呢?原因很简单,既然给他复试的机会,考官关注的是他的才,自然忽略了他的字。他的文章本来就好,所以,秀才复试立即通过。

 

    (今天读到康有为乡试屡试不第的原因,果然是因为字写得不好。摘录如下:

   康有为是晚清赫赫有名的人物。他虽然有满腹文才,但年轻时字写得却很蹩脚,有点摊肩胛。在科举时代,考官大多重字不重文,批阅试卷时先看字体写得是否漂亮,再看文章的内容如何。因此,康有为每次乡试,考卷都被丢进了废纸篓中。

  这次,康有为又去考举人。主考官是个姓李的有识之士,他见康有为字迹不秀,有点潦草,只是皱了皱眉头,还是认真仔细地阅读起来。李主考读着读着,不禁连连点头,直喊“妙哉!妙哉!”他发现康有为的文章说理透彻,文思流畅,不落俗套,入木三分。于是,欣然将康有为录取为举人。康有为能遇上这位“重文不重字”的主考,也是他的幸运。2012.2.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