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2011-09-26 15:42:12)
标签:

上旺

王金友

大寨

宋六陵

真实记录

杂谈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旺村名震大江南北,史称“江南大寨”。每年到上旺参观学习的人数以万计,仅1970年至1975年,全省共有51个县(市)2033批134679人,江苏、安徽、江西等63批14488人到上旺参观考察。下面这张旧照,真实记录了当时前来参观时的场景。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当时的上旺,不仅名震国内,还扬名国外。先后有阿尔巴尼亚、澳大利亚、美国等47个国家和港澳同胞96批1284人到上旺观光,联合国也派代表前来访问。下旧照真实记录了1975年,外宾参观上旺茶山时的场景。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曾经风光一时的上旺,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上旺留给我的记忆是深远的,30多年前,我曾参观过上旺,当时挂浆机到富盛,再沿山路走到上旺。记忆里,大约是深秋,晚稻已金黄,我看到了上旺的晚稻,确实长得比我们队要好多了;当然,上旺村那一排排的新楼房,更引人注目。那么,现在的上旺又是如何呢?

    要去上旺看一看的想法与朋友一说,想不到他的兴致比我还高。前天中午朋友就与我约定明天下午去上旺,晚上又打电话再次落实。昨天下午天下起了小雨,我说改天吧,到天晴的日子再去。朋友却像哄小孩子似的对我说,你看那边天没下雨,我打了电话问了,那里还开着太阳。明知道他倔,说去就要去的,那就顺着他吧。

    原来,朋友当年因肚痛没有参观上旺,这次是去了却当年的心愿。在车上,朋友念叨着“山上是银行,山下是粮仓,遍地茶飘香”那当年的流行词。听着朋友的念叨,我就想怪不得现在商家,广告要满天飞,还狂轰烂炸,原来是为了深入人心。

    车入人民路一直开到底,向右转至宋六陵,再转向东行约4公里多点,过了一隧道,迎面就是上旺。入村,有一片空场地,我们就在(下图)这儿停下来。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环顾场地四周,静悄悄的,没有游人。两边的建筑物上,还依稀能找到昔日的一丁点影子。(下图)东面的一排平房上,当年的标语还在。这些标语,是多么的激荡人心“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西边的一幢二楼墙上,写着“上旺大队陈列室”。(下图)走上二楼,空荡无人,门亦紧闭着。昔日的繁荣景象,与如今的冷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上旺人顺应形势,做起了旅游文章。只是我们没有见到游人,当然,我们也没有叫导游,只是顺着(下图)指示牌去探寻上旺那昨天的故事。此刻,雨下了起来,还好是小雨,稀稀拉拉,无碍观赏。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沿指示牌前行,我们见到了墙上介绍“十三排”建设的有关情况。从墙上的简介,我们读到(下图)1968年,上旺就建起了二层楼的新农村,这在当时确实是奇迹。要知道其时我们还在吃大麦糕丝和草籽米糊,连饭都吃不饱,建新房那是做梦也不可能去想的事。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四十多年过去,上旺村的这条“康庄大道”,至今仍映射出当年的精神风范。上旺村原来也穷,也是“吃的六谷糊,走的饼子路”。据史料记载,1949年前,上旺村85户,300余人,90%无田户,14户全家饿死,13户流浪讨饭,50余户给人家打工。改变这一现状的是1958年,这年的10月20日,王金友带领3个党员,11个村民上山开荒,从此,拉开了脱贫致富的序幕。

   创业是艰辛的,也不是一帆风顺。上山的15人,留下来14人,吃住在山上。年龄最大的72岁,最小的只有13岁。14个人,8把山锄,一个多月,开垦出了几亩荒地。他们的行动,感动了全村其他人,到年底,开山队伍增加到120多人。这一年,干到大年三十夜,第二年正月初二,又上山了。到1959年三月,一百多亩山地开发出来了。

    地是开出来了,却没有钱买茶籽。怎么办?上旺人把山上的柴根挖出来,卖给供销社得到的6000元钱,买了20000斤茶籽,种下了第一批茶。6000元现在看来是个小数目,但在当时却是一笔巨款。这笔钱是村民每夜走来回30里路,挑三担柴卖给供销社得到的。这其中的辛苦,体味一下,该是何等的艰苦卓绝。就这样,上旺人连续干了三冬春,至1961年,11个光山头披上了绿装。他们共开出560亩荒地,挑了10多万担客土。这些数字读起来枯燥,但却令人肃然起敬。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下图的劳动场景,就是当年拍下来的。上旺人的勤劳朴实,至今仍让我感动。如今的满目青山,正是当年他们一担土,一颗苗种出来的。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上旺产的茶称“越毛红”茶。下图是当年采茶的情景。茶叶产量从1958年的12担,增加到1969年的1051担。粮食亩产从1957年的亩产470多斤,提高到1969年亩产1400多斤。正是因为上旺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才引来众多的参观取经者。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见到一位阿姨在洗衣服,我蹲下去问她,这水哪儿来的?她说,上面的地下水库放下来的。我又问她,王金友他人怎么样?她说,好的,很好的一个人。我又问,以前的干部呢,你认为怎么样?她说,好个,他们都好。在群众的心目中,带领他们致富的干部,群众记在心里,没有淡忘。这就是所谓口碑吧!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这是当年知青留下的小屋。一面墙上的标语还保留着,这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作为现在旅游的景点。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十三排”基本保持外貌的完整,局部也进行了改造。小院内的柿子快熟了,果满枝头。农村的风貌总让人有一种收获的意境,静默中显出鲜活来。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梯田就在屋后。晚稻已结穗,看来又是一个丰收年。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如今的上旺与70年代的上旺两相比较,今天更加清秀。虽然,铅华洗尽,上旺复归宁静,但上旺的青山翠竹,满山的茶树,依旧是上旺人的绿色银行。细雨朦胧中,朋友似乎很兴奋,不停地拍着照。我说这样的天气拍出来效果不好,他却说这样别有一番意境。诚如朋友所言,在这样的秋雨里故地重游,我确实看到的是风景以外的风景。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江南“大寨”上旺的今与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