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无以深远》NeitherOutFarNorInDeep【美】弗罗斯特

(2017-08-05 08:08:03)
标签:

杂谈

分类: 英诗汉译

(原诗交韵四节;拙译每行10字,每节

     各以全韵谐之。—欢迎切磋针砭!)


The people along the sand

人们全沿着海边的沙滩,

 All turn and look one way.

 转而朝着同一方向遥看:

They turn their back on the land.

背对陆地—他们别转着脸,

 They look at the sea all day.

 整天凝望大海—从早到晚。

As long as it takes to pass

只要是起锚航行的舟楫,

 A ship keeps raising its hull;

 其船身在海面浮荡不已;

The wetter ground like glass

地上湿漉漉,似镜子玻璃—

 Reflects a standing gull.

 映现出有一只海鸥伫立。 


The land may vary more;

陆地也许更多变化反常;

 But wherever the truth may be—

 但无论哪里,此或是真相—

The water comes ashore,

海水经常登陆来到岸上,

 And the people look at the sea.

 而人们总对着沧海瞩望。

They cannot look out far.

他们不可能展望及远处,

 They cannot look in deep.

 他们不可能看透其深度。

But when was that ever a bar

然而人们持续不断眺顾,

 To any watch they keep? 

 —对此,什么时候有过拦阻?


 —by Robert FROST(18741963 

译诗:弗罗斯特:既不远又不深 

译诗:弗罗斯特:既不远又不深
【附1】:徐家祯伪大教授七言一韵到底译本—


《既不远又不深

 

沿着海滩的人们,

 转身望同一方向。                A

他们背对着陆地,

 整天都凝视海洋。                A

 

只要有船只经过,

 就能见船身浮荡;                A

湿地面像扇镜子,

 映出海鸥的立像。                A

 

陆地或许更多变,

 但【何处才有】真相—         A

海水与陆地相撞,                   A

 而人们望着海上。                A

 

他们既不见深处,

 他们也不见远方。                A

但何时有过屏障,                   A

 阻止人们的望?                A                        

译诗:弗罗斯特:既不远又不深*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这首诗不易理解。其实,诗人用住在海边的人们永远凝望海比喻人 

类常常想做一些自己认为是追求真理的事情,结果却往往发现自己一无所获,白费力和时间。就像

海边的人们整天望着海洋,想寻找真理,最后看到的不过只是一艘不断沉晃动的船只和一只站立在潮

湿的海滩上的孤零零的海鸥一样。诗人说,“海水与陆地相撞”也就是说,海洋和大地是相连接的,

所以人们只望着海洋,想去寻找真理,结果很可能发现理就在自己的脚下呢!

      最后一节是这首诗的中心:诗人认为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即使整天望着海洋,也既看不深不远,

所以,即使真理就在海上,只看得见浅显的洋面的人们也不一定找得到。但是,最后两句,诗人却把意

思一转,用反问句自问:但是有谁曾经设过“屏障”不许人们去望(寻求真理)呢?当然没有。所

以,即使明知寻找真理很可能就如整天望着海洋的人们一样,最后一无所获,但是,还是允许人们这样

做的,因为没有谁定过一个条文说不许他们如此做。

       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发现人们的确往往想做或者正在做一些力所不及的事情,想寻求和探真理

所在,比如:探索生命的来源、地球和宇宙的起源、人死后灵魂之所在,等等。这些探索是否会劳而无

功呢?但是,即使如此,难道能够阻止人们去探索和研究吗?这是不是诗人想在这首诗里说的道理呢?

       弗罗斯特的这首诗共分四节,每节四句,每句都很短小。原诗每节韵式为abab。译诗每句字,

双句押 [ang, iang, uang] 韵。

译诗:弗罗斯特:既不远又不深
【附2】:明明译本—

沙滩旁的人们,                        6
 转身望着同一个方向,                   9A
他们背对着陆地,                       7
 他们整天凝视着海洋。                   9A

每当有船只经过,                       7
 船身【】浮在海上,                   7A
水湿的地面宛如镜子,               
 映出海鸥站立的形象。                   9A

陆地也许莫测多变,                     8
 真理也【不知在何方,                 8A
但海水总是冲向岸边,                    9
 人们总是望着海洋。                    8A

他们无法看得遥远,                     8
 他们也不能看得很[深]                 
但何时有过一个屏障,                    9A
 可以阻隔人们的瞭望?                  9A


【附3】:天河七言一韵到底译本—

 《浅尝辄止

 

The people along the sand

几多民众立沙滩                               A

 All turn and look one way.

 个个看                             A

They turn their back on the land.

陆地已然抛脑后

 They look at the sea all day.

 合将沧海眼前观。                            A

 

As long as it takes to pass

船只但有经行处,

 A ship keeps raising its hull;

 无不飘摇在浪端。                            A

The wetter ground like glass

成片潮坪如镜照,

 Reflects a standing gull.

 孑然鸟立湿寒。                           A

 

The land may vary more;

人皆向海离大地

 But wherever the truth may be

 浪有回头慕浅滩                             A

The water comes ashore,

大道何方难识透

 And the people look at the sea.

 群氓却喜看波澜。                            A

 

They cannot look out far.

波澜壮阔知遥远,                             A

 They cannot look in deep

 深邃洋流隐激湍。                            A

But when was that ever a bar

至远至深诚可叹,                             A

 To any watch they keep? 

 因何大众不知难?                      A

 

  连读几首弗罗斯特的诗,给人感觉字面浅显,很容易读懂,甚至有些诗近乎不值得研究。当真如此?

这首诗叙事简单,但作诗的用意,或者说字里行间,却不容易看得清楚。就标题而言,它到底是告诫?

还是评论?还是感叹?或者冷眼旁观?就读者阅读理解来说,不同的理解方向,其效应大不一样。

译者取“告诫”之意,将标题译为“浅尝辄止”,认为作者一方面用了这个成语的本意,另一方面也赋

予其更为积极的含义,从而覆了人们的认知或成见。

  按照这个方向解读,大体可以感知一种生存状态。首先,人们困于此处无常,迷茫之中常走向彼处。

彼此相较,很可能半斤八两,可能脚踏实地更易于认知。然而,有人浅尝辄止,转向了海洋,这本不足

为怪,倘若人们都趋之若鹜,就有问题了。

  还有个真理的问题。真理是否存在,是否可以被认知被掌控,能否被所有人认知,能否在有限的时

空被认知,这是有争议的,但各种文化主流都畅导追求真理,基本和畅导人人当科学家差不多吧?

  语言上,But when was that ever a bar to any watch they keep? 其中that应指上两行的内

容,即“人们既看不远也看不深”的经历,作者的一个疑问,便引出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基本可以

还原为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全诗只有倒数第二行用了一个过去时,应该确指“人们

既看不远也看不深”的历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