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
(原诗属五步抑扬格,韵式为双抱韵连三交韵;拙译每行10字,以全韵谐之。—欢迎切磋针砭!)
EARTH has not anything to show more
fair:
世间再没什么更其靓丽:
Dull would he be of soul who could pass
by
景色那么壮观,撼人心脾,
A sight so touching in its
majesty:
谁要错过了,真麻木至极。
This City now doth, like a garment, wear
伦敦此刻似披上了华衣,
The beauty of the morning; silent,
bare,
这宁静的晨曦,一览无遗:
Ships, towers, domes, theatres, and temples lie
船舶、剧院、教堂,楼宇丛立,
Open unto the fields, and to the sky;
大厦疏疏落落,拔地而起;
All bright and glittering in the smokeless air.
天空澄澈,一切煌煌熠熠。
Never did sun more beautifully
steep
阳光从未这般灿灿无比—
In his first splendour valley, rock, or
hill;
浸浴着山丘、岩礁和谷地;
Ne'er saw I, never felt, a calm so
deep!
我从未感受过如此静谧!
The river glideth at his own sweet
will:
河水淙淙流过,疾徐随意:
Dear God!the very houses seem
asleep;
上帝!几多人家酣眠未起,;
And
all that mighty heart is lying
still!
整个巨大心脏*还在安憩!
—by William WORDSWORTH
SEPT. 3,
1802
译注:*巨大心脏—即指首都伦敦城。
【附1】:诗译家曹明伦教授亦步亦趋韵译本—
《写于威斯敏斯特桥上》
世界没法展露更美的容颜: 11a
谁若是看不见这壮丽美景,
11b
那他的灵魂定是呆滞愚钝;
11B
城市此刻披着美丽的晨衫,
11a
披晨衫的城市质朴而恬然,
11a
船舶、剧院、教堂、圆顶,
8b
袒卧在大地,衬映着苍旻, 10B
在明净的空气中辉煌灿烂。
11a
朝阳从未曾这般美妙无比,
11c
照耀着溪谷、岩石和山丘;
10d
我未曾感受过如此的静寂! 11c
河水正随心所欲缓慢而流: 11d
我的主啊!万家都在安息,
10c
那巨大的心脏也睡梦未休! 11d
【赏析】—
这首精美的十四行诗写于1803年9月3日,于1807年收入《诗集》首次发表。华兹华斯虽
用《写于威斯敏斯特桥上》为题,但据他自己说,这首诗实际上是他去法国的途中在马车上写
成的。在这首诗里,华兹华斯描绘了初秋之际从泰晤士河上的威斯敏斯特大桥远眺清晨的伦敦
城的情景。伦敦城是美丽的,晨光熹微中的伦敦城更有一种质朴、清朗、壮丽、恬静的美。如
果说白天喧嚷的伦敦城像一个巨人,那它沸腾的生活就犹如一颗巨人的心脏在跳动。可此刻,
剧院、教堂袒卧在大地,伦敦城还在沉睡之中,初升的朝阳正放射出第一道金光,泰晤士河正
缓缓而流,那颗巨大的心脏还没有开始跳动,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庄重,那么优雅,动人。面
对这般美景,诗人当然不可能无动于衷。这首诗感情真实细腻,语言朴实无华,音韵优美和谐,
节奏徐缓舒畅,很好地传达了庄重而恬静的情感内容,不愧为十四行诗中最著名的佳作之一。
(原载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外国抒情诗赏析辞典》
第531—532页和534—535页,译文有修改)
与
柯尔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骚塞(Robert Southey)同被称为“
湖畔派”诗人
农村生活,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他们远离城市,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
格
【附2】:诗译家屠岸前辈亦步亦趋韵译本—
【附3】:诗译家杨德豫前辈亦步亦趋韵译本—
《在西敏寺桥上》*
《威斯敏斯特桥上》*
大地不会显出更美的气象:
11a
大地再没有比这儿更美的风貌:
13a
只有灵魂迟钝的人才看不见
12b 若有谁,对如此壮丽动人的景物
13b
这么庄严动人的伟大场面:
11b 竟无动于衷,那才是灵魂麻木: 12b
这座城池如今把美丽的晨光**
12a
瞧这座城市,像披上一领新袍,
12a
当衣服穿上了:宁静而又开敞,
12a
披上了明艳的晨光;环顾周遭:
12a
教堂,剧场,船舶,穹楼和塔尖 11b 船舶,尖塔,剧院,教堂,华屋,
10b
全都袒卧在大地上,面对着苍天, 13b
都寂然、坦然,向郊野、向天穹赤露,13b
沐浴在无烟的清气中,灿烂辉煌。 13a 在烟尘未染的大气里粲然闪耀。
13a
初阳的光辉浸润着岩谷,峰顶,
12c 旭日金挥洒布于峡谷山陵,
11c
也决不比这更美;我也从没
11d
也不比这片晨光更为奇丽;
11d
看见或感到过这么深沉的安宁!
13c 我何尝见过、感受过这深沉的宁静!
14c
河水顺着自由意志向前推:
11d
河上徐流,由着自己的心意;
11d
亲爱的上帝!屋栉似都未醒;
11c 上帝呵!千门万户都沉睡未醒,
12c
这颗伟大的心脏呵,正在沉睡!
12d
这整个宏大的心脏仍然在歇息!** 13d
屠岸注:
*这首诗据说是诗人1802年9月3日赴法国时“在马车顶上”写下的。
西敏寺桥是伦敦的一座大桥,横跨泰晤士河。
**第四行“这城池”和第十四行“伟大的心脏”都是指伦敦。
杨德豫注:原诗抑扬格为主,每行5音步;译诗每行5顿。原诗韵式为abbaabba
cdcdcd,译诗依原诗。
*威斯敏斯特桥,伦敦市区横跨泰晤士河的一座大桥。
**“宏大的心脏”,指伦敦。

【附4】:诗译家吕志鲁教授译十言一韵到底译本—
《登威斯敏斯特大桥》
都城一片沐浴灿烂晨曦
10a
天外仙境举世无与伦比; 10a
美景雄伟壮观谁不动情,
10
除非五官失灵精神麻痹;
10a
朝霞闪耀晴空清彻沉寂,
10a
伦敦宛如披上霓裳云衣;
10a
船只、高塔、圆拱、尖顶、剧院,10
敞向绿野蓝天漫无边际;
10a
阳光倾泻显露旷古漪丽,
10a
千姿百态,峡谷、山丘、崖壁! 10a
河水尽情流淌酣畅淋漓,
10a
何曾感受如此深遂静谧?
10a
主啊,每幢屋宇都已沉睡,
10
伟大心脏正在悄然安息!
10a
【附5】:HKDCSH(香港)译本—
天之驕容美輪美奐舉世無雙:
12a
途人有誰對此竟能無動於衷
12b
莊嚴宏麗教人怦然心動:
10b
這座聖城,其時猶披一襲霓裳 12a
沉靜袒露在清晨美麗之中, 11b
舟舫,尖塔,穹頂,戲院,教堂
10a
綿恆四野,遙接上蒼;
8a
明亮璀璨,如洗碧空。
8b
旭日從未如此美麗明淨
10c
幽谷,蒼岩,山嶺沐浴晨曦輝煌;
12a
從未目擊,從未領略,如此深沉寧靜!
14c
碧水輕盈汩汩流淌:
8a
上帝啊!金宇瓊樓猶似未醒;
11c
偉大心臟酣然沉睡夢鄉!
10a
2014.06.09 譯
【譯評】
拂曉凝望,大地沉睡,倫敦這座歷史名城,此刻猶披蟬翼霓裳,恍若美人,沉靜坦露在大自然清晨的寧靜美麗之中,華茲華斯看得如痴如醉,在大橋上發呆,遂想起英國另一位大詩人布萊克,將工業化後的霧都倫敦寫得如此糟糕,不禁感慨萬千,天下如此美景,無與倫比,舉世無雙,心靈即便再木訥之人,亦不會對此良辰美景竟然無動於衷。
在詩裡,美麗清晨的祥和寧靜,被詩人渲染得無以復加,大有想教日間喧囂騰沸、偌大的倫敦城永遠不要醒來,像似夢囈,像似讚美,讓讀者也跟著他,在倫敦城熟睡的夢裡漫遊,沉吟淺唱。全篇寫得真是清新精緻而又美麗,神韻超然,被譽為“英國最美的十四行詩作之一”,英人一向引以為傲。
中國詩壇曉望之類的詩歌,亦有不少大詩人寫過如李白杜甫孟浩然,但總覺得華茲華斯此詩寫得有點不同凡響,將大自然天然美景與工業革命後的大都會倫敦城市風貌融匯一體,美輪美奐,是否有“天人合一”之感?威斯敏斯特大橋,天下遊人如織,億萬遊客之中,有誰能像華茲華斯寫出如此美詩?
聯想我國歷史名城,帝都魔都,也不下幾百座城市,哈哈,網上路過的諸位詩人,可否也能給我們留下一首歌詠偉大城市的美詩?城市的黎明黃昏,魅力尤顯,造訪世界各地的驢友和散居歐美名城的網友敬請各位首先“加油”,來一首“千古絕唱”!哈哈,萬望勿笑。:-)
祝各位週末愉快!
【附6】:(李景琪)猎人十言丰韵译本—
大地风光鲜有如此漂亮:
A
谁对壮丽景色不能欣赏,
A
那就与公牛的灵魂一样:
A
这座城市穿上华丽衣裳,
A
安谧的清晨伴五彩霞光,
A
船舶、高塔、拱顶、剧场、教堂,A
直冲天穹向着田野开放;
A
在纯净空气里熠熠闪光。
A
阳光从未如此绚丽辉煌,
A
沐浴山谷、岩石、山坡之上;
A
如此召唤以前从未深感,
B
泰晤士河流淌随心所愿:
B
上帝啊!千家万户梦正酣;
B
这颗强大的心沉睡安然!
B
【专附】: 转录香港hkdcah2015年7月6日 23:09在新浪敝博对拙译之评论-
月前我剛譯過華茲華斯美詩《威橋曉望》,與網友臘人HUNTER560和FANG
兩位網友討論過此詩,沒料到老前輩也來垂注复譯。鑑於你常來點評,我也希望
藉此機會也與你老人家第一次交流點評一下:
即將去法國會見情人的心情,使詩人心情大靚,途徑倫敦,大筆一揮在馬車上
寫下這首英語詩歌其中的一首最美的商賴詩。但看了你的版本似有一下數點探討
一下:
L1 更其靚麗,其指誰,比誰靚麗?似無交代?儘管譯者皆知,但讀者會一頭霧水;
L2 “撼人心脾”是對應那句英語辭語?
L3 “錯過”兩字何來?“麻木”對應DULL沒錯, 但“真...至極”兩詞似是你自已的
感受吧?
L4 “倫敦”兩字點明雖無大礙,但詩人為何C字大寫?你看如何將其中譯文中表達
出來為好? “华衣”兩詞尚需推敲,如何去對應L5的BARE一詞?倫敦有位夫人曾質詢
華茲華斯,你既披上GARMENT,後面又說,坦露,你看披上的GARMENT,事實上究竟指什麼?
L5 “美麗”譯成“晨曦”有點牽強,另外,“一覽無遺”又從何而來?
L6 “LIE”譯成“丛立”,是否譯反了?是想湊韻吧?
為了韻,把意思譯反了,得不償失哦。
L7 “大夏疏疏落落”和“拔地而起”對應原詩中那兩個英文詞?
L8 “SMOCKLESS AIR”是是詩人特指這天恰好無霧霾,碧空如洗,針對霧都而言,最好
意思能譯出;
L10 岩礁從何而來?而岩礁泛指露出水面的礁石,此句詩人指倫敦市郊的山谷,山岩,
丘陵,因為當時倫敦市區還很小。而流經城裡的那段泰晤士河,我記憶中是沒有岩礁的。
L11 “NEVER SAW”似漏譯,這兩個NEVER,最好譯出,以示詩人的激動。詩人總共用了
三個NEVER,可見他內心的悸動。
L12 “潺潺”是指水流很急,但在此處詩人恰好想表達流得很緩慢歡暢,因為全城正在
酣睡,它不能流得很急很響,十分舒緩,隨著沉睡中的倫敦巨大心臟節奏汩汩而流。
L13 “幾多人家”,中國古詩中常見,很富詩意,但“HOUSE”是對應倫敦城市建築而言,
擬人化的沉睡不起,與你後面譯文“那巨大的心臟”單數恐怕對應不起來,
L14 “那巨大的心臟”是單數,“ALL” THAT MIGHT HEART,你覺得只指倫敦的心臟,
還是指與倫敦城所有有關的一切偉大心臟?
另外,等另一位網友臘人HUNTER560先生譯好以後,大家再可一起探討。
以上僅供參考,別無他意。若有不妥,也請你指教。但萬望心平氣和,身體要緊。
不才7月7日 23:16对上述针砭之回复-
L1:更其=更加,对译more;这个“其”,可不是代词哟!
L2:撼人心脾—由原诗第3行之so touching(如此动人)而来。
L3:錯過—由原诗第2行末之pass by而來。(顺便说一句:比曹译及屠译“看不见”要直白得多,你的“途人”也比之高明。)
真麻木至極—原译作“愚不可及”,似太过了;又拟作“真呆得可以”—恐太口语化了。
L4:倫敦—原詩用This City借指,系五步抑扬格之音节所需;至于C字大寫,或正是给dull读者的提示吧?
华衣—与“霓裳”何异?此“华”自下一行首之The beauty 拆借而来。(将原诗为押韵而置于行末的bare译成“袒露”或“开敞”,应属误译。)
L5:并非将The beauty (美麗)譯成“晨曦”,而是将of the morning及silent糅合而成“这宁静的晨曦”。
一覽無遺—bare在此处之正译。bare对观者而言,不正是“尽收眼底”之义么?—所以才能望见Ships,towers, domes, theatres, and temples对不? L4及L5的正常语序为:
This bare City now doth wear The beauty of the silent morning.like a garment,
(L5最后两个形容词或也可视作This City 之定语。)
L6:lie—有“展现、伸展(自然也包括包括向上)”之义。不知该桥是否当时伦敦城中俯瞰一切的制高点?何况(towers,domes,and) temples一般属相当高度的直立建筑物,用“袒【卧】”是否合适?原诗将lie Open这一意群生生割开倒确是为押韵;而不才依据其前面的复数名词而譯成“丛立”,并无凑韵之嫌吧?
L7:大厦疏疏落落-源于towers, domes, 以及lie;
拔地而起—對應原詩中的unto the fields, and to the sky。
L8:天空澄澈—已译出了bright及the smokeless air。
L10:岩礁—rock有此释义(还可指“礁屿类小岛”)。且因该行原诗之valley, or hill已有“(山)谷”及“山丘”之述,似无须再重复以“山岩”吧?-故而联想到原诗前面提到的Ships和后面涉及的The river,-当年的泰晤士河中果真无肉眼可望见的“礁岛”或“岛礁”之类么?
L11:从未—已译出了 Ne'er;而因目睹此桥景才会有那种“感受”吧?-故而省略了saw。曹译亦如此省译(其用“未曾”似还欠力度;杨译所用“也不”亦然),并非漏譯。至于原诗L9行首的Never,拙译也用了“从未”,—与屠译之表达相当。坦率而言:原诗该行重复never,实不凑齐音节之考虑。拙译力求以10字句表达原诗的五音步;而您及其他几位名家的译本,字数并不划一,且恰恰是在此行形成了各自译本中最为冗长的句式!
L12:潺潺—流水之象声词,兼具“水徐流貌”,并非指水流很急,倒是水流“汩汩”兼有“急流貌”。曹译的“缓慢而流”及杨译的“徐流”未妥帖地兼顾到原诗后半行之词组at his own sweet will(随意)所以还是改成原先拟用之较中性的“淙淙”为宜。-谢谢你的质疑!
L13:幾多人家-house可指“家庭”。原诗之所以用houses,亦为取其抑扬格之双音节。(如用family,则多1音节;用home则少1音节。译诗者对于商籁体等严格讲究音步的诗,不可不细察。)
L14:那巨大的心臟-该行之all未译出,似应作“整个(的)”解。我据以作了诠释。
—再次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