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离家已数年》I Years Had Been From Home【美】爱米莉·狄金森
(2017-01-25 22:15:30)
标签:
杂谈 |
分类: 英诗汉译 |
(原诗每节逢双行押韵,末节近似韵;拙译每行字数谨遵原诗,稍丰韵从之。-欢迎批评指正!)
I years had been
from
home,
And now, before the door
I never saw before
撞见陌生的脸-
Stare vacant into mine
茫然地盯着我,
And ask my business there.
My business, — just a life I left,
Was such still dwelling there?
I fumbled at my nerve,
我搜索着勇气,
I scanned the windows near;
凑近窗户一瞥;
The silence like an ocean rolled,
沉寂如海洋般翻滚,
And broke against my ear.
在我耳畔碎裂。
我木讷地一笑-
That
我曾直面危险、死亡,
But never quaked before.
但从来不发憷。
I fitted to the latch
我一手拨弄锁,
Lest back the awful door should spring,
唯恐那扇门弹回来,
And leave me standing there.
把我撂在那里。
I moved my fingers off
我把手指挪开-
As cautiously as glass,
像是慎触玻璃,
And held my ears, and like a thief
我捂着耳朵,像个贼-
Fled gasping from the house.
【附】:何功杰教授2
我已经离家多年,
此刻,我站在门前
【竟】不敢把门儿打开,
生怕有一张陌生的脸
茫然地看着我发呆
问我何事来到那里。
何事─只是【想看看】,我【当年】
留下的一段生活可还留居此地?
我【在每一根神经中】搜索【记忆】,
我【仔细端详】眼前【每一】扇窗扉;
寂静宛如翻腾的海浪,
在我的耳畔撞得粉碎。
我【暗自】一笑,木然地
【因为】我【看见到】一扇门竟【害】愁;
昔日我曾面临险境与死亡,
但从来也没有【如此】发过抖。
【轻轻地,】我拉【上】门【闩】,
双手颤动,小心翼翼,
唯恐那可怕的门弹回,
留住我让我站在那里。
我【慢慢地】挪开五指
像谨慎地【挪动】玻璃,
然后像小偷,捂住耳朵,
【屏住声息】,迅速地逃离。
余光中教授对何译的点评:选自《余光中集(第九卷·集外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74页至75页)
歌出清风上,情怯古宅前
佳作的得主是在安徽大学外文系任教的何功杰先生。这是内地学者第一次获得梁实秋翻译奖,梁公地下有知,想必也感到欣慰。
《离家多年》的何译对于狄更生三短一长的段式,并未认真译出,因此长短句之间相差五字之多,而每段的第三行也未长出其他行。跟《赠白朗宁》那首一样,这一首的句法也常见散文化的松懈。例如第四段末二行吧,“昔日我曾面临险境与死亡,/但从来也没有如此发过抖。”每行十一字,实在太长,也太整齐,不能表现原诗急转直下的跳跃之姿。其实何译只需稍加浓缩,便像原句了:不妨改成“我曾经面对险境与死亡,/
第五段前两行译成“轻轻地,我拉上门闩,/
附记:
何先生在博客上说,“我的这首译诗……曾于1991年获得台湾举办的‘第四届梁实秋文学奖’的‘译诗奖’,......”
据《余光中集(第九卷·集外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记载,《I
我离家已经多年
最近,我偶然发现,十几年前我曾翻译过爱米莉·狄金森的一首小诗,“I years had been from home”,诗人表达的那种心情正是我经历过的那种既惆怅又尴尬的心情,真是无独有偶!
我的这首译诗(还有其他几首)曾于1990年获得台湾举办的“第四届梁实秋文学奖”的“译诗奖”,最初刊登在台湾的《中华日报》上,后来又收入《第四届梁实秋文学奖作品得奖集》中。本诗的翻译曾幸得余光中教授的细致的点评指教,现经再次修改润色,上传在此,尽管可能很少人有这种经历,但作为诗歌翻译作品,愿与网友交流。
狄金森这首诗描写诗人久别家乡后,渴望回家看看她曾经熟悉的人和物(即体验一下她“留下的一段生活”),但当她回到家乡时,发现如今已是物是人非,一片陌生感,四周只是一片静寂!为此她感到非常失望而震惊,以至于当她伫立在自己家门口时,连门都不敢上前去打开!诗人留念家乡,最后又害怕被留在那里,匆匆逃离。那种怅然失落感在最后两节中惟妙惟肖地暗示了出来,是一首比较能够耐读的好诗。
《我离家已经多年》
我离家已经多年,
此刻,站在门前
【竟】不敢开门,惟恐有
一张我从未见过的脸
茫然地凝视着我
并问我是何来意。
来意─只为留下一段生活,
这生活可还居住在那里?
我搜索着我的勇气,
【仔细查看】附近窗扉;
寂静像翻腾的海洋,
在我耳畔撞得粉碎。
我木然地笑了一笑,
【因】我竟害怕一扇[门],
我面临过险境与死亡,
但从来没有发抖[过]。
我用手按住门【闩】
以免那可怕的门弹开,
留我站在那里。
我把手指挪开
像【挪动】玻璃,小心翼翼
然后捂住耳朵,像小偷,
喘着气从那里逃离。
何功杰:
我在《英诗研究与探幽丛书》的“总序”中提到:“可喜的是,笔者在教学和研究英语诗歌的过程中,曾有幸得到当时北外王佐良教授和台湾余光中教授等英诗研究和翻译名家的指导与鼓励,受益匪浅,终身难以忘怀。”这位博主qinge先生给我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充分说明了他们对我的指导和鼓励,实在难得!20多年前,我从文革的阴影中走出来还不久,学术和研究出道起步也很晚,而且还心有余悸,没有他们的指导和鼓励,我不可能沿着英诗研究的道路走到今天!
《致罗伯特·布朗宁》应为1990年“第三届梁实秋文学奖”的“译诗奖”,不是1991年,是我记错了,那是我首次参赛,对英诗研究不深,翻译也很缺乏经验。
电子文本前言
《何功杰文集—何功杰的BLOG》电子文本根据何功杰先生截止2012年3月1日的全部新浪博客博文制作。
何功杰先生73岁仍站在大学讲坛上教书育人,能聆听他上课的同学真是幸运。我好生羡慕。好在何功杰先生把他毕生的心血—英语诗歌的研究和翻译成果,发表在他的博客上,让广大英语诗歌爱好者网友分享。
为了方便英语诗歌爱好者阅读方便,我将何功杰先生截至2012年3月1日的全部新浪博客博文,加一篇何功杰在《名作欣赏》
我喜欢读书,我读书没有功利目的,只是喜欢。书读得杂,但最喜欢的英语文学作品。我读英语文学作品时,喜欢英汉两种文字对照着读,对译文作品,不喜欢读那种“英语化”了的汉语译文,喜欢读汉语功底深厚的译者翻译的英美文学作品。喜欢吟诵英语诗歌及其汉译。王佐良教授主编的《英国诗选》(中译本)和(注释本)(上海译文出版社版)是我的最爱。
一周前,我重读王佐良教授编写的《英国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想在网上收索全部王佐良教授编著的著作,无意间收索到“何功杰译诗入选王佐良著《英国诗史》”的博文,才顺藤摸瓜找到何功杰先生的博文网址,在拜读了何功杰先生有关英语诗歌翻译与欣赏的博文后,产生了制作《何功杰文集—何功杰的BLOG》电子文本的冲动。我用了三天时间编制完《何功杰文集—何功杰的BLOG》电子文本,放在【新浪IASK爱问·共享资料】网上,希望大家喜欢,欢迎共享。同时将《何功杰文集—何功杰的BLOG》电子文本作为生日礼物送给我26岁的儿子,今天是他的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