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就爱你阅读#
跟着旅行书环游世界,也是一件格外有意思的事情。而这一次我想说的,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游记”,而是一些更加走心的内容。事实上,旅行,不应该仅仅是走过、看过,然后忘在脑后。如果行前或者归来后,能够多了解一些有关旅行的深度内容,这样的回忆才会更加深刻久远。

其实我最早阅读的有关旅行的书,大多来自陈丹燕。
她跟我是同一所大学毕业,称得上是长一辈的“学姐”。陈丹燕早年曾经去德国交流访问过一段时间,回来后写过许多旅行散文。此后她几乎每年都会旅行欧美,写下的《纽约假日》《咖啡苦不苦》《今晚去哪里》等等书,我都读过。
她的旅行写作曾经深刻地影响过我:不是简单的流水账游记,而是有主题地表达某种印象与情怀,包含了对书写的这个地方的文化、历史、艺术的深层次理解。
《木已成舟》作者:陈丹燕
2002年我游学法国的时候,行李箱中就带了三本中文书——亦舒的《我的前半生》,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以及陈丹燕的《木已成舟》。

这本书说的主要是欧洲的各大博物馆、美术馆,讲述人类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流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美,就如同原木从手中蜕变成舟。

她的写作现在看来略嫌煽情,但是充满饱满情感的讲述,始终还是可以打动人的。更何况,《木已成舟》还是有不少干货的,对不少经典之作有着深入浅出的介绍。

下面两本陈丹燕的新书,则是上个月刚刚买的。
《我的旅行哲学》作者:陈丹燕
这本书中,陈丹燕开始对旅行本身做出了新的思考。她不再局限于讲述某一次完整的旅行,而是通过碎片化的方式,通过对旅途中遇到的某座雕塑、某场事件、某一餐饭食的讲述,来做了哲学意义上的思索。

当然,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思索离真正的哲学还很遥远,不过比起轻浅的“路过”,至少她已经开启心灵的接触。


这本书则给出了另外一些看世界的建议,例如,“像带着一架望远镜那样去旅行”,也就是走得更远,看得更高;再例如“如在显微镜下注视一枚单细胞那样全神贯注地观察
”,则是体察入微,从更加细节的角度来认识世界。


《旅行从客房开始》作者:浦一也(日)
浦一也是日本著名的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我是几年前就买下他的这本《旅行从客房开始》的,如今这本书已经再版数次,新书的封面跟我手上这本是不同的了。

几年前,旅行绘本还不像现在那么普及,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妹尾河童的书。
看到《旅行从客房开始》时,感觉颇有妹尾河童的味道,买下来之后才发现,身为建筑师的浦一也,与身为舞台设计家的妹尾河童,其实是完全不同的。
从封面就可以看出来,浦一也身为专业人士,他对建筑平面的精准关注几乎是出自本能的。所以他对旅馆的描绘,完全是从平面图展现出来的。而我的父母都是国家注册建筑师,这些标注了尺寸、方位,精确描画出每个空间、每件家具的图纸,简直是我从小看到大的!亲切感无以伦比。

除此之外,建筑师浦一也比较少感性化、私人化的描述,而会给出一些诸如“古代浴室考”之类的更具有权威性的参考文献,很涨姿势。每家酒店都还注明了名字、地址、电话之类的信息哦。

《在巴黎的餐桌上》作者:李伯龄(美)


即便你不是个饕餮客也没关系,有读者评价说:“对于精致美食我一无所悉,但我喜欢他所描述的灿烂年代。”那一去不复返的黄金时代,让我们通过文字来感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