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旧人,一些新餐

标签:
香港美食 |
分类: 女人们都爱美食 |
开始写这篇前,有件事我想了很久。所谓时尚BLOG,究竟应该写些什么呢?
穿衣法则?当季潮流?每日搭配?或者换一种方式来说,是吃了什么穿了什么玩了什么享受了什么?
没有答案。
于是我将继续乱写下去,没有回应地自言自语。
这一次去香港,有一点不同。
当我见到唐恩,我就知道这回不一样。唐恩与我识于网上,那时她在英国我在法国。后来我们各自结束学业,我到了广州,而唐恩去了香港。如今她是中环丽人,戴Bvlgari眼镜拎市值1万6的包包。我一次又一次到香港,我们却从未有机会见一面。
这回终于可以坐下来吃饭,是铜锣湾的板前寿司。
我说:“以前每回等不到你,我就只有一个人默默地去吃大家乐,然后默默地拉箱子去罗湖。”她笑:“哎呀,早知道如此可怜,就应该把你叫来我公司那边,加完班还可以一起去吃饭。”
排了40分钟队,等过了100个号,终于轮到我们。寿司店里总有一种特别的热闹气氛,人人挤坐在一起,围着个团团转的运转带。
最好吃的是下面图里的火炙三文鱼,最适合我这种三文鱼狂热症患者。外面被明火炙过,里面则依然嫩滑。
香港的寿司店里,军舰是不会出现在回转带上的,于是拿餐牌点了2种。左边的是芝士蟹子,右边的是龙虾沙拉。都不错了。
餐后的甜点有点小女生——牛乳布丁。我知道,唐恩其实,始终有一颗少女的心。
吃过逛过,再一个人回酒店。
这间酒店有个极长的走廊,奇怪的是,每次我都住在酒店走廊的尽头。打开门时,眼前就像科幻片的场景。
房间还算得大,窗外就是最典型的香港景色。
活动的主人家,也不是不殷勤的,招待过两餐。
第一餐是在金钟太古的北京楼,午市时大多吃些点心与小菜。菜系却混得很,连上海小笼都有。后来我与唐恩说起北京楼,她咦一声,叹道“好奢侈”。我们最后却是在MUJI买了堆零食糖果,用一个纸袋子抱着走了。
北京楼的茶具餐具,很精致。
茶壶旁的小食,是加了花椒汁的花生豆腐干与青瓜,味道很好很好。
卤牛肉。
豆腐皮包着的香干马兰头,上面还有松仁。
煎饺与炒饭,都是大杂烩式口味。
第二餐,则是德福广场里的必胜客。
没有人要披萨,大家都吃了面。
我的酥皮意大利菜汤。我很少点酥皮汤,总觉得吃完就饱了。但香港这里做得酥皮很薄,吃起来不会费劲。
美貌的冻柠茶,人人都爱它。
煎龙月利配意粉,很淡,没什么味道。
在这篇流水帐式的香港记吃的最后,我深深记得的反倒是另一些东西,另一些场景。
比如早晨起来,与同伴去找茶餐厅吃早餐。我们叫了特色的蛋挞,好大一个,酥皮极脆。
再比如,所有活动行程结束,告别众人,我独自去海港城,走过通道,看见临近傍晚的阳光、海水与栈桥。
再见,唐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