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囤积症想到的:被阻碍、被干涉、被干扰、不可控自体感
(2022-12-05 07:16:12)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 |
关于囤积症,哦,我刚刚想到,好像,我有更重要的事要做,不想被打扰,不想去做那些琐碎的事。
比如,我喜欢往前冲,但身后事,我却‘不由自主’,‘失去控制’‘管不了’。因为,父母的事,我说了从来不管用,所以,我感觉到‘失控、管不了’。所以,逃避,不去看,不去管,只去看‘未来’。因为未来,向前冲,是快乐的,而‘身后事’是失控的,不愿意想的,是我要逃避的。
还有,我觉得,可能是像动物囤积食物一样的,是人的本能。
好像是因为受到的镜映和鼓励太少,缺少那种‘清洁、愉快、成就感’
本来,囤积倾向,就是人的本能,可是,在它有些阻碍生活时,如果扔掉这些多余东西的行为,得到鼓励、支持、镜映,那,就可能保持了这个好习惯。但,如果,扔掉旧东西的行为,被阻止,被interrupted,那,就会出现类似‘选择困难症’,每次要扔东西,就很纠结。
我很逃避扔东西,因为是一种‘自体破碎感’。
我想,如果那个‘自体客体’(significant
other),能够允许、鼓励、镜映这个行为(扔掉旧东西),把他的阻止打断的心态,改成高兴、鼓励、镜映的心态,那,事情就好办了。
这里,就涉及了,强制和跟囤积症者讲道理和批评了。这似乎只会加重患者的病情。
用罪恶感,和内疚自责的方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是治疗不了囤积症的。
囤积症,我叫它累积症。也就是,累积的问题,不能处理,想逃避的问题,累积在那里。
直入主题:我觉得,我的囤积症,是一些东西,无法扔掉,就只好从这里,挪到那里,最后,这种东西越来越多,以至于根本不想了,就越多越乱。越乱就越不想管了。
我想,那位把自己别墅都能堆满的日本老人,他应该是一开始也收拾的,但因为扔不掉,越积越多,以至于到最后,无法收拾,就不收拾了。
也就是,问题不在于喜欢光进(不出),而在于做不到‘出’。
这与selfobject的不配合,不听话有关,可能与Rowe说的,selfobject的interruption有关。也就是,有一部分领域,不是你能控制的,管得了的,是被父母干涉、剥夺、支配、搅和的。
花钱买东西,在我这里,是严重地‘不归我管’的,所以,以至于我出去吃顿饭,都无法决定,只好去吃不花钱的饭。
Rowe说的,被打断的地方,会让患者潜意识里悲观它,因为,这个领域里,好像‘不由自主、被打断、有自己不可控的东西、有障碍阻碍、很烦躁不安’。
我不由得想到,某某,讲他抱怨老婆‘说了你不听’。然后,他就去干事业了。‘说了你不听’,然后,他就不说了,不管了,逃避了,随你去吧。——这个地方,就会让某某感到不可控、不由自主,他今后就不愿意插足这里,这里,将累积很多的问题(事情),而不得处理。
或者说,这个被‘interruption、deprivation/disturb
、interference’的地方,会像个黑洞,Rowe说会是nonexistence。也就是,一旦涉及这个曾经、特别是小时候,被打断interruption的领域,可能潜意识里,就有一种‘无法掌控、不可控、不归我管、失控、不由自主’的感觉就出来了,就会对这个领域悲观、逃避、烦躁。
这个被打断和干涉的领域,患者会不愿意去想它,或者想到了,就会很烦、很难过,而逃避它,不愿意面对它。而抑郁悲观强迫症状,可能会在这个领域出现。
上面的用词,是‘被打断、被干涉’,其实,也可能是‘管不了’的感觉。无能为力感。被打断,可能会出现的情绪是被迫和烦躁。哦,总之,这个领域里,有负面情绪,且潜意识的,不由自主的,管不了的。
呵呵,答案就出来了,也就是,疗愈的方法,多在这个领域制造积极、乐观、允许、被认可、被鼓励等积极情绪、好情绪。
那些intractable patient,大概都属于这类。
因为病人不愿意想,不愿意涉及这个领域,那就很难疗愈他。油盐不进,说什么都没用,病人‘我行我素’。
这让我想到,为什么有些人,你用威胁的方法,用积极鼓励的方法,好说歹说,都没用。
或者,是用暴躁的方式应对,我想,narcissistic
rage,也是这样的吧。当F小姐说的话,没有被咨询师很好地回应的时候,她rage了。因为在她看来,咨询师就是那种‘无法解决的’人,她又回避不了这个领域,那就只好用极端烦躁、狂怒的方式了。也就是,她对‘别人听她’这个领域,感到非常地负面情绪,感到‘不可控’,而只能用暴力手段,但凡她能逃避,估计,她也逃避了。
哦,咨询师遇到对方难以说服时,他们用的是,看到对方这么做的‘好处、维护自体’的一面。他们没有影响到自体感,也就是,他们没有觉得‘这个人我啃不动’的负面情绪。可是,病人就不一样了,因为病人已经产生了‘不由自主、黑洞、无法撼动’的自体的‘无能为力’感了。很痛苦、烦躁、黑洞、挫败、无奈、无能为力感,这个负面情绪,很容易产生,从而逃避、烦躁、发火、狂怒。
做了个噩梦,好像我抱着孩子,还带了一堆东西,去参加一个指挥交通的实习。但我很怕人家不接受我,觉得我做不好,但我又觉得这有什么难的?就硬着头皮去参加(跟人说要参加这个实习),可是,当我想拿出一个推荐信什么的时候,我从兜里掏出很多碎纸片等东西,只找出了个自己的一个便条,那人就把我批了一通,不接受我。然后,我就要收拾东西回去,一大堆的乱七八糟的东西,还有一包破衣服……我感觉我很乱,东西太多,都不知道放到哪里了,顾了这,顾不了那的。
梦醒来,我很难受、害怕、慌张。
我想到了,正好我在研究囤积症hoarding
disorder,我觉得是因为我‘操心太多东西’,导致了自己顾了这、顾不了那,弄得我连推荐信都没有准备好。
但我忽略了,是人家不接受我,加重了我的‘囤积症’。如果那人接受我,我的前途一片美好,我也不会连那些破衣服也‘顾着’了。
这里,关键就来了:越觉得不被接受,越觉得没有美好未来,那就会越囤积,以防‘灾难’。这个逻辑是,因为在被社会接纳,或者自己的能力方面有怀疑,主要是对关系没有信心,或者被接纳度不高,从而觉得前途future不好,而有囤积症。
或者说,对未来有担忧,而这个担忧,可能是因为自己害怕社会关系,从而对自己前途没有信心。
囤积的本性,是个‘古老状态’,或者是未发展的、停滞的状态。它是因为缺少一些东西,所谓的‘自体缺陷’。
我前面的思路,是因为有些领域‘不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失控、黑洞……’,从而逃避、不愿意想、不愿意碰、没有信心。
从这个角度讲,囤积症,不是因为喜欢,而是为了防御什么,逃避什么。也可以说,囤积是个好事,它是一个人
自己的‘掌控范围’,能获得自体感。比如,某某建厂,这是他自己的‘掌控范围’,他可以忙于这个,而逃避、回避其他那些他不能掌控(失控)的领域。他躲到‘建厂这个自己的势力范围’,回避逃避着那些‘管不了、不由自主、失控’领域。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我诠释他建厂是虚荣,是为了获得价值感、宏伟自体感时,某某是反对的,他会用‘没办法’来回应我。其实,还真的有这个原因,那就是,其他领域被别人掌控,他管不了,他失控于这些领域,那他就不得不躲到属于自己势力范围、属于自己的掌控领域里。
这能解释,那些赌博、吸毒、酒瘾,这些人,往往有一个强势的家庭,他很被动。
我想起,曾经我都不愿意洗澡、理发、任何‘外界干扰’。好像我有更重要是事要做。洗澡,不被视为一种享受和轻松,而是被视为‘外力干扰’。什么是外力干扰?可能与我感觉,总是有一种不可控的,不符合我意志的,强迫的、琐碎或者麻烦,来侵扰我。
如果觉得,这些所谓的‘干扰’,是我可以控制的,想要就要,想不要就不要,那,自由自主探索自体感,会让我愿意参与engagement。但,若觉得是强加的,自己无法控制的,就想逃避,不愿意想,不愿意engage。
‘聊胜于无’,我是担心物质匮乏吗?我想到,可能还是那个物质匮乏,带来的‘无力、失控、没有办法’感,使得自体产生了那种‘无能为力’感。这种弥漫或者扩展的感觉,可能与‘能力感’不够有关。比如,对社会竞争、社会关系、被接纳度等,有担心和畏惧。这个,人们往往认为是个人的‘认知’问题,其实,我觉得,这与selfobject有关,也就是,如果selfobject给予了足够的认可、接纳、支持,那,这个人的所谓的‘认知’就会改变。所以,它不是单纯的个人内部的问题,与selfobject
experience,或者selfobject function有关。
我想到,‘我说了,你不听’,是我在要认可?镜映、自尊吗?可能,我要的,并不是镜映和自尊,而是‘可控’。它有点像‘自由意志’。所以,我同意Rowe说的,还存在第四个自体需要,他说的,叫undifferentiated
selfobject。我曾经称之为。
我想了想,用‘失控、不能掌控’这样词汇,可能还是会带给人误解,不如说,是‘干扰、破坏、阻碍、剥夺、打断’领域。也就是,这些领域,是你不想碰,想回避、想逃避、感到愤怒的领域,它对你有干扰、破坏、阻碍、剥夺等作用。
如果仅仅说,那个被干扰、被阻碍领域是不可控的,能力不济的自体缺陷感,那,给予镜映和鼓励,会是患者愿意的。可是,如果说成‘被干扰、被支配、被剥夺、被篡夺’的话,那,鼓励和镜映,就不起作用了,因为患者会觉得不可能,会逃避、不想它,因为它有不可控的外部干扰,即便患者愿意努力,但因为感到那种‘被打断、被干扰、被阻碍’,也觉得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不由自主。
所以,这个地方,就不属于科胡特说的要自体客体功能了,而是,希望自体客体不要干涉、不要阻碍,或者,希望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