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量级:终于更整合了Rowe说的undifferentiatedselfobject

(2022-04-12 10:40:41)
标签:

undifferentiatedself

rowe

坏自体客体

负面期待感

不指望

分类: 心理
像小时候洗碗这个事情,我觉得,被母亲干涉后,后污染上‘不舒服、被打乱’等不好的感觉。那,它又如何跟‘more to perceive and discover’扯上关系的?
不过,我觉得,套上我说的‘自由、自主探索’感觉,好像,在洗碗的时候,那种负面感受会少很多。我觉得,是去掉了那种‘内在父母的挑剔、干涉、责备、评价’。否则,洗碗的时候,就不喜欢,就觉得还不如干点别的,就有withdrawal。但,有点奇怪的是,我还会去‘judge’别人洗碗。如同我非常讨厌被逼着称呼人一样,我竟然会责备儿子不称呼人。
哦?我突然想到,最近一些天,我理解老九了老九的状态。他‘融合、吃进’了我的状态,像理想化融合一样,他‘感受’到了我的状态,可是,这个状态,他自己也处理不了,想改,想排斥、想逃避的,所以,他就开始责备批评我了。而我一开始感到困惑的是:你也一样,为啥还责备我?不同情我?而实际,相当于,他put himself into my shoes了,但,这个状态,连他自己都烦躁、排斥、不能接受、不能处理,相当于他是在‘努力改进、努力逃避、努力自责’的,那他当然也会责备批评我了。
或许,小时候,我洗碗时,母亲的责骂,被我‘merge’了她的状态。这体现在,我会跟母亲一样,看到别人洗碗,而责备(比如洗碗不干净、费水、方法不够好等)。
王秋雨对妻子乱跑、迟到的不能容忍,可能像极了他父母责怪他的样子。《金牌调解》20210729里,吴先生对妻子的指责,可能像极了他小时候父母责怪他的样子。
我突然觉得,Rowe给的解释,不大对。是‘有未知等待去探索’吗?好像,是,被篡夺了,不属于自己了。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村里有位小哥哥,学习很好,一下子出名了,人家都夸他学习认真、加班加点……我觉得,他被夸得都不知道怎么走路了,当时,我体会他的那种感觉,就是,老觉得被人看着,他已经身不由己,好像干什么,都要符合别人的‘期待、要求’。那种感觉,就是‘不属于自己了、很不自在了、好像被别人占有了、被别人的期待、要求给控制了……’
哦,头两天,老九还用了‘代入感’这个词,他的意思,就是‘融入、融合’于人了,也就是,把对方的状态给‘吃进去’了。小时候,母亲责骂我的时候,我觉得,虽然我个人有排斥、反感,但,我还是有‘融入’她,也就是,吃进来她的那种状态。她什么状态?焦虑、不满意、责备……所以,虽然我讨厌洗碗,可我经常觉得‘应该洗碗’,还经常跟母亲一样,责备别人洗碗洗得不好。
当然,Rowe也说到‘不存在感、消失感’,这个,跟我说的‘不属于自己了、被别人的状态替代了’有些相似。‘失去自我了’。
不是说‘自体客体’吗?那,self,有没有可能,进入了selfobject里的object里了?这是毋庸置疑的。
那,我们继续探讨,它,是不是符合Rowe说的那些症状?
进入了‘责备者状态’,那,就可能,把责备者的焦虑、不满、气愤等状态,都subscribe了。比如吴先生、王秋雨,就拿王秋雨来说,妻子在旅行车走之前,自己跑出去散心了,也没有晚回来几分钟,老王就‘翻脸了’,非常生气地责备,完全控制不住情绪:‘你也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他这话,有没有很像他的成长环境?他很可能,这个焦虑、焦躁,是‘内化’他父母的。
在科胡特说的两极自体中,自体都是内化了符合自体需要的。也就是符合自体客体需要的,夸大自体、理想化自体。但,不符合的,会不会内化?以及内化后的症状,科胡特则没有涉及。
我个人睡眠很差,就是因为,每次睡觉时,都感觉‘内在母亲’在责骂。但我还是比较明确睡眠的重要性的,但我却一直都不能克服掉‘内在责骂的母亲’,所以,常常睡眠效果很差。这个‘内在母亲’,其实,是我‘吸收了她的那个状态’,也就是,这个‘吃进来’的状态,我是‘处理不了的、也不愿意看到他人睡懒觉的……’,也就是,有了她的那个‘状态’,我也没有办法,只能跟她一样地责骂、不满、焦躁别人。
那,很有意思了,我自己要睡觉,又有个责骂的‘内在母亲’,岂不矛盾?事实也是,我神经衰弱了,我困,要睡觉,每次睡觉了,又责骂自己(内在母亲在责骂,也就是,进入了母亲的不满状态),然后,自己又困,睡不好,没有精神,然后,‘内在母亲’又对我这个‘懒样子’很不满……
所以,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分化不清、边界不清’,也就是,关于睡觉问题,我有两个我,一个是self,一个是selfobject(objectself客体我)。我要照顾客体我objectself的感受,还要照顾self的感受,所以,冲突了。但若分化清楚,可能也行,即便客体我那里有什么不舒服,但,她归她,‘只要你好就行’(母亲的话),那,我也可以。
还有,那就是,我现在能够处理‘吃进来的母亲的状态’了。上面说的,是‘不吃进来’,现在是,‘吃进来能出来、消化’。也就是,当我面临母亲一样的‘状态、环境’时,我‘有办法、能处理’了。
哦,我怎么觉得,我这里说的‘内化、吃进去’,怎么都像是科胡特说的‘理想化双亲影像’的负面版。‘理想化’,是把父母的状态,化为自己的。而父母的‘坏状态’,也同样会‘吃进来’,只是,消化不了、处理不了而已,它的‘内化(吃进来)’,会表现为内部‘冲突’,以及对外的责备、担心、焦虑。
《金牌调解》20210729里,吴先生对妻子的‘各种否定、责备’,可以看成是‘内化了父母的状态’,这个状态,可以引用Rowe说的undifferentiated selfobject,被不共情的父母干涉、打断、入侵、篡夺后,孩子还是会‘吃进来’父母的状态,从而努力想满足、化解这个状态,可能就会像‘投射性认同’一样地,认同了这个‘投射’,而对自己、他人焦虑、不满、责备。因为这个问题难解、消化和处理不了,从而也带来了自体的焦虑、抑郁。像吴先生、王秋雨,他们自己都‘努力符合父母的要求’(安置父母),一则很难,二则,看到自己人(妻子)没有像自己一样‘克制自己’,就会很焦虑、担心。
从老九那里,我体会更加真切一些:他‘你你你’地责备我,而他自己,还不如我呢(也做不好),但,这可以反映他的‘努力、排斥、回避’等‘克服’态度。还有,就是,他似乎出于‘操心’对方。所以,他‘你你你’地责备,也可以反映他的‘关心concern’,他希望‘你’赶紧能努力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别再困扰人了。

进入了对方的‘古老状态’,因为自己有同感,也是古老状态,所以,犯愁、焦虑、生气他人。可是,他人(自己)呢?被人烦了,而自己感到委屈、难过,因为,自己这个状态,也是古老状态,还指望你呢。哦,要举个例子,那,就是,一个小孩子指导另一个小孩子学习。指导者,当然看出了被指导者的问题,比如‘鱼牛的故事、夏虫语冰、不懂多种可能性、非黑即白、问道于盲’,这些‘缺陷’,是指导者自己犯愁、想处理掉、想逃脱掉、想排斥掉、想改正掉的,他对这个‘缺陷’很烦躁,所以,他就批评被指导者了。然后呢?被指导者,本来想指望指导者能帮自己的,能给点‘自体客体功能’来提升自体(缺陷)的。现在,他吸收了指导者的状态,就是对自己的‘自体缺陷’很痛恨,那种‘恨铁不成钢’,而一旦回到自己本身,那就是很焦虑,因为‘自体缺陷’不是自己努力、自己发狠、自责能解决的,那种‘抱有指望、抱有希望’(有人能带给自己解放、新奇、帮助、解脱、提升),遭遇到的,是对方的‘责备、批评、嫌弃、反感、责骂’。正如我以前的用词:‘跟我需要的,是反着的。’
我想,这个‘抱希望’,算不算是Rowe说的‘undifferentiated selfobject’?能让自己开悟、提升、有期待?然而,却遭遇‘别指望了、反着的、不但不帮,反而嫌弃、排斥’。
这似乎跟Rowe说的一致,那就是,在‘镜映、理想化’需求之前的状态。我的感觉,是‘你还不如我呢’,或者,本来觉得‘抱有希望你能提升我(出古老状态),现在发现,你还不如我呢。你还拖我后腿呢,你不但不能帮我提升,反而厌烦、嫌弃、排斥’。
这突然,有点符合了我说的‘坏自体客体’,也就是,患者的‘自体缺陷’,原先是抱有指望的,这个指望,其实是,相当于,自体客体需求的指望、希望。而实际,却得到了反的,不但不能指望你了,反而,从你那里,得到了对这个‘自体缺陷’的排斥、犯愁、焦虑。(比如,我对孩子‘不敢问路’非常发火、焦躁、烦躁。本来,孩子不敢问路,还指望我能带带他呢。好,退一步,不指望了好吧,靠自己吧,靠自己,多少还是保留一些可期待、可指望的,可是,却从父亲我这里,他体会到的状态,是对这个‘自体缺陷’很无奈、无解、无可奈何、烦躁、焦虑、排斥。也就是,哦?突然想到,好像指导者把自己的‘自体客体需求不满’这个古老状态也调出来了,在责怪患者‘应该会却不会,完全是你自己的问题,是你自己不够努力、不愿意改进’。或者,老九调出了被责备而内化的对方的着急。——不得不,慢慢细分一下:当孩子有自体客体需求时,相当于对对方报期待、指望时,可能会遇到对方‘提供不了自体客体功能’,相当于提供不了帮助。那,孩子可能会产生不满、责怪,那就是:‘你应该会,却不会’。好,我们再深一步,那就是,不仅仅对方帮不了,还反责怪、反指责上了,那,孩子的感受是什么?孩子会感受到那种负面的、反着的东西,比如,不但不要指望了,还令人焦虑、没有办法。相当于,孩子在玩玩具,本来指望能得到点什么‘见识、提升’的,谁知父母过来打断,相当于说‘你这是无意义的,是浪费时间,是无聊’。孩子就不但不能指望,还觉得是浪费时间。至于Rowe说,患者对事情的‘负面探索’也是一种‘新奇探索’,这个地方,似乎有矛盾。我觉得,不如说,在遭到打断后,有质疑、有不服)
哦,那种‘没有收获感、没有获得感、若有所失感’,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自体客体功能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形成的潜意识的‘不满足感’?‘欲求不满感’,是我曾经有的,就是那种‘好像欲求不满,好像是饿了,想吃东西,又好像有什么没有得到,若有所失感’,那现在说,可以理解为,就是‘自体客体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也就是,自体缺陷而导致的需求,得不到供应、提供。如果此时,又恰遇对方因为‘需求不满’而责怪自己,则,很可能,会激起恼火,那就是:(潜意识的)我还在不舒服呢,你还责怪我?你弄得我很不舒服,我还不知道想怪谁呢,你还怪上我了?
科胡特说的自体客体需求,在患者那里,未必能意识到,他的无意识状态,或许就是Rowe提到的‘未知新奇期待(undifferentiated selfobject)’,也就是‘自体客体需求感’,当它是无意识时,就是Rowe说的那种感觉。
像吴先生、王秋雨,就是,因为这种‘undifferentiated selfobject(无差别自体客体)’需求受损,导致的‘不指望、无望、负面预期感’,使得他们,对配偶的‘不成熟’带有强烈的‘负面观感、负面预期感’。而Rowe说的,对‘未知’的更大的、固着的追求,以及我说的‘对传销、对游戏、对毒品、对赌博’的刺激和‘未知挑战感’,它还是跟‘自体客体需求’高度相关的,这算不算,是因为自体缺陷,而产生了‘幻想’,幻想着有种神奇的未知的力量?既然对现实多是失望、负面预期感,那就可能产生对遥远的、未知的、神奇的东西,抱有幻想。
总结一下吧:Rowe说的undifferentiated selfobject,或者说基础自体basic self,其实,是自体客体需求的反面遭遇。不仅仅是遭遇了‘自体客体需求’不能满足、不能提供,还遭遇了对之的排斥、反感、焦虑、恐惧(因为‘古老状态’,遭到了对方的不满、嫌弃,而患者吸收了这个状态,从而对自己的古老状态感到嫌弃、反感,进而也感到恐怖、无望)。而症状,比如抑郁、赌博、吸毒、玩游戏等,是‘自体客体需求’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产生了幻想,幻想着某种神奇、未知、遥远陌生的地方,会有‘自体客体功能’提供。
这个undifferentiated selfobject,被Rowe说成是预期有未知探索、发现,它具有challenging、uplifting、self-enhancing。其实,可以理解为,古老状态下,自体缺陷状态下,对‘自体客体’的一种期待。相当于,小孩子的‘我不怕我弱小,因为我有期待,我有自体客体’。
这个‘自体客体需求’期待,受到打击后,就可能产生抑郁、无望、恐惧、焦虑、担心。虽然对当前的selfobject不报希望了,但,它的固着方式,是对更未知的、更遥远的、更神奇的东西,抱有期待。所以,患者很可能‘不能享受于当下、活在当下’,而对‘自己人’很容易因为‘负面自体客体’预期,而生气、着急、责备。如吴先生、王秋雨,都责怪过对方‘不成长、不成熟、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