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0年8月底以前,老汉最早在“星岛网”发的博文,9月1日0点修改整理才转发新浪博客。现在4年过去了,南海永存,拙文当朽。唯是中国语文,实在令人不时担忧!
8月26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海下3500米深潜技术的国家。节目内容显示了记者搭乘国产深海载人潜水器,为观众拍摄展示了海下3500米的奇妙景象,更主要报道了潜水员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插在了南海3500米深的海底,以宣示我们对南海拥有主权的严正立场。对此报道,网络及外媒还有另外一个新的关注,就是央视首次将中国的“南海”改称“南中国海”。以为这是中国对南海问题在外交辞令上的一个突破,这样表达对中国的主权宣示很有力。
另据资料记载,“‘中国海’泛指中国周围濒临的海。又分‘东中国海’与‘南中国海’。‘东中国海’就是东海,一种说法包括黄海;‘南中国海’,就是指南海。这些海的正确表达法,是应该根据中文版的世界地图的称谓,叫作黄海、东海和南海。既简便、明确,又符合中国人的习惯。”
对此,国内网民有认为,“南中国海”的称谓乃国际惯例,“南海”的叫法为大陆地区所独有。并认为,现在《新闻联播》尝试改用“南中国海”这一国际惯例称呼,其意涵不同寻常。且对改变这一称呼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两项推测:
一是接受国际惯例,与国际接轨,便于海外观众理解相关名词的含义,不然,很多海外观众不便理解南海的准确地理位置,用“南中国海”这一称呼,大家一望可知。
二是这一国际惯例称呼对中国十分有利。既然全世界都把南海称为南中国海,这从舆论形态表明,国际社会语境本就长期承认着南海海域自古就是中国领海。
以上所谓“国际惯例”,不过网络语言混杂所致。本博主在此首先强调,不要把外国人的什么习惯都看作国际惯例。国际惯例是指国际社会形成公认条文的法则,或者未成条文而具有原则体系的国际习惯。南海被外国人称为“南中国海”,只是中国过去国际地位低下,南海这一地理名词未成国际熟知名词,改不改这一地理名词,与任何国际原则体系的习惯并无关碍。就像我们从来没有认为,隔着加拿大濒临北冰洋的美国领土应该叫“北美国陆地”,国际社会也不会因那里原有的地理名称,而忽视美国对它的主权。
如果真个咬文嚼字,“南海”是中国主权完整拥有的包括各群岛在内的领海域名。“南中国海”在字面上却只是海权隶属的方位标注,甚至在国际法中表述的是海岸线外几百海里的领海权。在我国的政府声明与外交发言中,我们讲中国对南海拥有主权,其表达清晰完整。如果说国际公认我们在“南中国海”的主权,则不能显明中国南海的地理区界,而可能被混淆为“中国主权拥有的南向海域”。这就形成一种很危险的容易发生争议的模糊指称,而不是对完整的南海拥有主权。
央视早就犯过类似的错误。我们早就在讲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央视在很长时间内的《新闻联播》后预报全国气象,总是先报过闽粤港澳,最后才报台湾。幸而气象预报对地缘政治的意义关联不甚,台湾当局也并未因此发难。而这次更改对南海的称谓,任其官方化,结果恐怕就不是气象预报对台湾地缘政治歧视那么简单了。
草根声音9.3转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