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
(2009-04-30 13:45:1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成员分享 |
为什么选择用“仪式”做题目?因为昨晚的星期三小组,我整晚不知道干嘛,好困喔。可能因为第一次的选石头仪式我没有参与,所以导致了今天的投入度不够吧?从拉衣角到故事分享,总是感觉游离,所以不发一言。
在拉衣角的活动里,韦老师说,“选一个自己最有安全感的人来拉,然后跟TA走,不一定是自己最熟悉的人,也许整个环境的人都是陌生的,但你的第一眼,第一感觉总会有个你觉得安全的人,你去选择TA。”可我发现,我们都会选择自己熟悉的人,也许熟悉感是安全感的第一保证吧?
但是,你最熟悉的人,不一定认为你也是TA最熟悉的人,或者说,你觉得TA能使你感到安全,但未必TA也觉得你能给TA安全,所以我们成了一个旋涡,一个有窒息感的圈子。
妍妍在圈子中间,她说“我的内在小孩好累哟,我好想有张床让我躺着睡喔!”可能因为她是老师的门生又是老师的助手,她,更是大家的联络员,就这样,她,成了圈子的安全来源。
其实,如果当你把自己亲密的人当作安全感的来源时,而TA背对着你去寻找另一个安全时,你在想什么呢?小钰是我的安全感来源,但她选择了子瑜兄,而且身边有三个同伴也和我一样同时拉着小钰的衣角。DD分享说,“从一只手拉到两只手拉,我害怕她被分走了。”CY则说“前后左右都有人的感觉,有点挤,有点热,但很安全。”我也觉得很挤,我是唯一一个把头靠着她的人,因为困,还因为这样的姿势我会觉得更安全,虽然我更多感到孤独与被离弃。我身后一个人也没有,我在看,看谁的身后也没有人,六个,六个和我一样的,不被依靠的人,同病相怜的人,至少有人和我一样。没有被认同的感觉闪现我的脑海。
我问DD,为什么也选择拉小钰,DD说,因为拉着她,你就可以给我靠。原来她喜欢“身边”,还好,我还是有人想依靠的,认同感回来了。
故事分享环节里,我被分到与两为大男生在一起,很不情愿,因为我的内在小孩和“哥哥”有关,对着“哥哥”说“哥哥”,很难放开喔!而且还是两个不熟悉的“哥哥”,哎!还是游离。
课程最后,韦老师让我们选择一个可以互相帮助的对象,用手指指出对方,这是一个“指伙伴”的仪式,让彼此确认,承诺接下来的路,我们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一起经历彼此的成长。
我还是想选择小钰,可惜的是,小钰还是选择子瑜兄,第二次我指向了DD,因为DD在拉衣角时向我的那一靠。我们都选择了彼此。
仪式进行的最后,有两位同学还没有选择彼此,也因为剩下来了他们只能选择对方,老师又进行了一次仪式,又说了一遍每一次进行“指伙伴”仪式到最后都会说的解释。
其实听了很多遍,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次很有感觉,可能最近的状态对这个词有些敏感吧?
仪式,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其实都很需要,中国人从古以来就很重视仪式,从出生到成人、结婚到殡葬,都有一系列的繁复礼节仪式。
可能是因为现代的科技文明进步了,人们开始不断的简化这些仪式,甚至开始摈弃它们。但是从心理学上来说,仪式的意义却始终存在,由于人们的忽视,而引起的很多心理问题,是那么的微妙而复杂。
我们相遇了,会说“您好”或者握握手;我们离别了,我们会说“拜拜,再见了”或者挥挥手;孩子出生了,我们要做庆生礼让孩子确认自己是被欢迎的来到这个世界;亲人离世了,我们要做个告别仪式,给自己的心一个告别一个安慰;我们结婚了,需要一个仪式让心理尊重这场婚姻承担这个承诺;我们分手了,同样需要一个仪式好让彼此从心理确认分离。
如果这些仪式,我们都没有认真地去参与,我们的心理就不承认这一切的存在与消失。
仪式确实有着它存在的必要性。想起自己的过去,就是因为没有好好的告别,而一直困扰着自己的成长。庆幸,上一年的石头的故事,让我学会了如何对自己的过去做一个告别仪式。
同样,我希望自己以后的人生里,我都能认真而虔诚地参与每个与自己有关的仪式,并好好地完成它,让自己安宁平静地走过人生的每个成长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