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小农比较利益对水利工日郑风田财经 |
分类: 粮食安全问题 |
西南大旱反思之三
其三,取消了“两工”,等于废掉了小农水投入的武功,导致小农水建设投资亏空越来越大。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是以农民提供义务工与积累工“两工”形式来提供,维系着我国摇摇欲坠缺乏投入的村庄农田水设的维护与修建。1989~2000 年,全国平均每年投入劳动积累工72. 2 亿个工日,如果以目前的每个工日30 元计,则农民每年对水利投入的积累达2166 亿元, 如此推算,1989年至2000年农民对水利投入累计达25992亿元。但2004年我国取消了农业税,也顺带把“两工”也取消了,从此以后我国的小农水的建设与维护就一直处于失去失血状态,难以维系。
其四,“一事一议”,变成了“一事无成”,难以达成集体行动。在税费改革后,“一事一议”成为进行农村公共投入决策的首推方式。但在目前我国“一事一议”在农村目前实施效果并不理想,“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在执行中遇到高额的交易成本问题,主要表现,开会成本大、达成协议难等困境。农民是以家庭经营为主导,自发、分散,缺乏有力的组织,一般召开重大会议,需要村集体出钱发误工费,才能激发参会“热情”。加之现在农村在外打工的劳动力非常多,有的占到全村劳动力的50% —60%,甚至更多,不少农户是全家常年在外打工,很难达到要求的议事人数。即使开会成功,也要付出巨大的会议成本。农村中存在劳动力的外流现象,且外出打工的都是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导致来开会的人员多数是一些妇女、老人,文盲居多,不是家庭的主要成员,有些很难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所以要通过一项决议,无论是采取举手表决方式或签字方式, 实际操作都很困难,听不懂会议要求,议不成所应议事情,签不了应签的字。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精神来执行,“一事一议”常常会变成“一事无成”。
其五,农业比较利益太低,农民不愿意投资
目前低粮价政策使农业的比较利益太低,农民外出打工收入与务农收入差距太大,使农民不愿意对小农水进行投资。 如果没有政府投入,或者政府只投入一少部分,寄希望于由农民自己补齐剩下的大部分成本,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愿望落空。
所以,上述原因决定了我国小农水建设陷入一种无人投、欠帐严重状态。原来上世纪60-70年代兴修的许多小农水基本上也都处于年久失修状态,这也是目前干旱导致巨大损失的主要原因。
为了避免干旱损失重演的悲剧,我国必须对小农水建设机制进行改革,重构我国小农田建设与管理新机制。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国家与地方政府投入资金,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用水者协会等投入劳动,通过以工代赈、以奖代补,把小农水彻底地建起来,做到“储水于民”,彻底解决目前“下雨涝,不下雨旱”的恶性怪圈,保证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与农民的饮水健康安全。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