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免费上美国名校名教授的课?
(2009-05-15 07:01:50)
标签:
留学美国名校名教授youtube王颖杂谈 |
分类: 城乡教育问题与创业 |
网上免费上美国名校名教授的课?
美国名校为什么喜欢把课堂免费搬到网上去?
郑风田 王颖 中国人民大学
最近美国又风行一股热潮,那就是诸如HARVARD、YALE、MIT、BERKELEY等这些如雷贯耳的名校,开始把课堂免费搬到网上去,让全世界人民可以免费观看他们名教授的上学魅力。多少年来,能够进入世界名校深造是每一个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是受教育资源有限的现实限制以及“囊中羞涩”的困扰,很多人的名校梦也就只是个梦。如果说不用交学费就能享受到世界名校的教育,可能大家都不会相信,但是今天这的确已经成为可能。
哪些名校的哪些名教授在提供网上免费教学?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这些免费网上教学资源?为什么美国名校这么干?最近美国TIME进行了相关的报道。
哪些名校的哪些名教授在提供网上免费教学?
Marian Diamond教授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位资深神经学家,并且深受学生爱戴。作为一个学生,能坐在她的课堂上听她传授知识是莫大的荣幸。在今天,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获得这样的机会。“世界上最复杂的原浆物质群是什么?”这个问题是Marian Diamond教授在她的解剖学课程的第一节课上都要问的惯用问题,当然,在问问题的同时她会像往常一样取出一个保存很久的人脑。然后自问自答,“这团物质只有
3磅.重,但是它却能够构想出一个跨越10亿光年的宇宙,这难道不是非凡卓越吗?”
人们可以在网上免费看到她最受喜欢的课的视频。而且,这样的一种授课方式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学术机构向本校之外的学生开放内部教程的潮流。不管你是想从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家那里学习代数,或是观看the Culinary Institute of America的老师如何做龙虾汤,抑或是从Berklee College of Music的教授那里学习布鲁斯吉他,你只需在电脑前轻轻点一下鼠标,免费的教程立马就呈现在眼前。
哈佛商学院提供了网上的免费教学。
MIT把核心课程材料都搬到了网上。
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这些免费网上教学资源
3月份,YOUTUBE刚刚开通了一个叫做YOUTUBE EDU的教育中心,专门播放100多所学校的教学视频,这些学校从Grand Rapids Community College到哈佛商学院,跨度很广。
创建于2004年的Apple's iTunes U是各个大学向它们自己的学生分享课程的一个网站,迄今为止,已经有170所学校加入这个网站。
YouTube EDU的材料内容让人无法抗拒,既包括学术资料,还包括校园旅游以及其他非学术资料。但是分类搜索可以帮助用户很快地锁定必须看的视频,用户还可以对视频进行评论和星级打分(共有5个星级,星越多等级越高)。
虽然耗资巨大,但为什么美国名校还这么干?
一个不可忽略的现实问题是,把课堂免费搬到网上去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麻省理工学院是免费课程的先驱者:早在2002年,该学校就已经把它85%课程的课堂笔记和教学纲要以文档形式公开。而每一个课程的编纂,出版和文档材料的发行许可费用就高达10000美元;相比之下,视频课堂的花费比这个的两倍还要多。
为什么美国名校与网站这么干?大学为什么开始免费在网上提供这些东西呢?YOUTUBE网站项目负责人讲“一些大学总是希望在其他大学中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样做的结果是双赢:一方面大学可以通过这个工具降低共享资源的成本,另一方面该网站的产品已经成为大学校园的“必需品”。但是一个问题摆在眼前:为什么各个学校愿意免费贴出自己的材料呢?YOUTUBE的相关项目负责人说,“这是由于每个学校都希望在级别相当的院校里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和拥有自己的领域,而这种做法(免费将自己的内部资料贴出来)可以帮助它们发现自己的强势所在。”
MIT的公开课主管OpenCourseWare Consortium主席Steve Carson说,网上的内容可以吸引潜在的学生,保持校友的联系,还可以鼓励发明创造,从这些角度来看这么高的花费是值得的。学校认为收益远远大于花费、知识产权以及精英学位的贬值等成本。 MIT说,花这钱值,因为网上内容能够吸引可能报考本校的学生、使毕业生保持联系并激励创新。
各所大学认为, 毕竟光看免费的材料换不来学位证书,而且观众也无法与有关大学的教学人员进行互动,但可以吸引潜在顾客,还可以扩大知名度。
参加这些网上教学的教授们也认为很值,如Diamond教授说,研究始终是放在第一位的。现在人们都为了做更好的老师而更加努力的学习。这位82岁的教授边筛读邮件边念她保存的看过她讲课视频的学生和老师的消息,这些听众甚至来自遥远的英国和埃及。“在人生的此时此刻,当一个人退休时,看到自己曾经还影响了这么多人,是自己将整个世界连接起来,这将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呀!”
(编译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颖为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