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如何打造创业型大学
(2009-03-09 17:42:22)
标签:
创业型大学教育 |
分类: 城乡教育问题与创业 |
郑风田:如何打造创业型大学
郑风田等 中国人民大学
第一代的大学主要关注教学,第二代的大学关注科研,即目前我国各高校要重点建设的“研究型大学”。而国内近年来又涌现出第三类大学:创业型大学。最知名的创业型大学是斯坦福大学,MIT等,最主要的特点是毕业生与教师更深地融入社会,与传统的象牙塔大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在所扮演的角色已不再限于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和知识储备,而是通过更加致力于研究、解决现实问题,更多地与国家和地区发展相结合,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更加强大的创新辐射作用。一些著名学者将这种新形式的大学称为创业型大学,认为未来的将由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演变。
北京市是全国的教育和科研中心,在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办“研究型大学”的效果一直不能尽如人意。要创办创业型大学,必须通过政府、大学和产业界三方面更加密切协作。作为北京市科委的重大项目“北京市创业政策”的阶段性成果,本文通过对北京市的实地考察,对北京市如何倡导、创办和发展“创业型大学”提出了相应的思路和看法。
一、什么是创业型大学?
近二十年来,部分研究型大学利用自己的知识创新成果,引资创办高技术公司,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催生、兴办新的产业,承担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任,也给自己带来一个全新的名称“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Universit
所谓“创业型”大学,也就是突破了传统“教学、研究、服务”的功能定位,通过提供技术咨询、创办企业和发展产业等不同方式,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之中的新型大学模式。创业型大学创业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地区和国家的经济水平,在此过程中为大学积累资金、赢得声誉,并为其师生员工建立财政优势。
与普通大学相比,创业型大学在日常教学、科研和服务中注入了各种新因素:包括了更多的、更直接的商业化研究活动;利用科研成果的重要性;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课程的多样化以及为创业活动提供适宜气氛。它通过知识的市场化密切介入到经济发展之中,使政府、企业和高校在地方社会经济上统一起来,形成了知识、公共管理和产业领域的统一,从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创业型大学将是未来大学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创业型大学的特点
1、创业型大学的“科研”
创业型大学首先是研究型大学。创业型大学需要拥有国际水平的实验室和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尤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转让、同高技术工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优势。面对创业型大学的挑战,研究型大学纷纷开始应对,其中尤以剑桥大学的革新举措为典范。在英国政府支持下,该校于1999年专门成立“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研究院”,作为剑桥大学和MIT携手大步发展的战略联盟。研究院的使命是借助剑桥大学和MIT的知识!专家智慧和资源,为学生、学术界、合作伙伴和政府提供卓越的研究机会、学习机会和商业机会,从而增进英国的国家竞争力、生产率和企业家的创业精神。
2、创业型大学的“服务”
研究型大学面临新的挑战和危机:政府经费和其他资金在逐步减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界限正变得模糊不清;研究型大学长期遵守的基本规范,以及对基础研究的偏好都遇到重重困难。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这为那些有实力有准备的研究型大学创造了机会。
3、创业型大学的“教学”
为了扮演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新角色,创业型大学的学术概念也要发生变化。在创业型大学的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在教育理念上要由知识中心观向创新智慧观转变,在课程设置上要由封闭分割向注重能本和人本转变。同时,它应该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他们的学术知识创造机会,确保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研究成果能够有效地为经济、社会服务。
三、创办“创业型大学”的几点建议
1、强有力的驾驭核心、高度整合的创业信念
强有力的行政核心在大学转型中处于头等重要的地位,大学必须对不断扩大和变化的需求作出更加迅速、更加灵活、更加集中的反应,加强领导作用在形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怎样都包括中心管理部门和学术部门,协调好新的管理价值观念与传统学术。作为一种文化,创业型大学的理念是长期探索和创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逐渐成为大学所有的机构、成员公认的世界观,贯穿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中。
2、以大学科技园为基础,构建教学、科研、服务三结合的社会服务平台
为了加强大学与政府、企业的联系,创业型大学需要不断拓展发展空间,构建数量多、规模小、机制灵活的产业服务单位。一般地,可以将这些服务单位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化的校外办事处,从事知识转让、工业联系、知识产权开发、继续教育、筹集资金以至校友事务;另一类是与现有学科院系平行,进行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和联系的学术单位。它们关注于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实际问题的研究方向,并把在这些领域中具有科研实力和创业动机人带进大学。
对于大学与企业之间的日益增长的科技转化机制来说,大学科技园通常被认为是高级专门人才生产新科技、创造新思想的聚集地,它不仅可以为创业者提供、许可、专利、小企业的发展、研发中心、科技孵化、投资与捐赠等,还可以通过大学与企业强劲的关系使产生于大学的新科技、思想传播与发展。
3、多元化的人才、资金来源
由“研究型大学”到“创业型大学”,并不意味着研究已不再重要,完全被商业活动所取代,相反地,“创业型大学”需要更加重视研究和创新,通过提高现有学科的研究水平,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来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因此,创业型大学对于科研人才的引进更加多元化,而不是局限于已有的学科领域。
同时,创业型大学不再将政府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它需要不断开辟“第三渠道经费”。这可以包括几个来源:私人组织、大学自身的创收和其它类型政府部门以合同为媒介的资金。这些渠道经费来源的拓展能够保证大学进行创新,对学校的不同学科进行交叉补助,从而提升全校的整体学术水平。
4、发展创业教育,塑造创新、创业的教育文化
目前,北京的创业教育还很不系统,无论是基于普通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创业课程,还是更强调实践应用的MBA教育,水平都有待于提高。政府可以通过推动国内外创业教育的交流与研讨,向国外已转型成功的大学如MIT、STANFORD等吸取成功经验,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
(作者郑风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