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农业预警系统须破部门壁垒
(2009-02-21 17:33:07)
标签:
干旱郑风田财经 |
农业预警系统须破部门壁垒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9年02月12日 来源: 南方日报
作者:胡剑龙
农业经济预警系统缺失
记者:这次大旱暴露出我国农业预警系统的落后,你去过很多国家,能不能介绍这方面的情况?
郑风田:农业预警系统是对农业生产的现状和未来进行测度,预报不正常状态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对已有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对即将出现的问题则给出报警和调控对策。比如已经在某些地方建立起来的农业灾害天气预报,就是属于农业预警系统的一部分。但是,在农业生产所面临的风险中,既有自然风险,也有生产经营风险。因此,发达国家的农业预警系统中应做到自然预警,还有经济预警。
以美国农业部为例,为了掌握其他国家的长远的动态,设有一个很大的网络,任何一个结论,都是在大量数据,以及下设的各个中心的模型计算而来的,因此可信度很高。比如说它拥有的一个叫FAS(外国农业服务)的网络,在许多重要的国家的使馆都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来为它收集信息,然后这些数据经过加工之后放到公共平台上,普通农民都可以下载。另外,它还和美国的一些大学合作,建立全球模型。
各预警系统应融合一体
记者:我们的农业预警系统建设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郑风田:目前已经建立起来的,主要还是农业天气预警,即使天气预警,我们的不足也十分明显。一个地方的气象台,它只能预测到本地的天气,但对于诸如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引发的极端天气,就超出了他们的能力。
其实我们国家很早就重视对农业预警系统的研究。当我还在读研究生时,就做了很多农业预警系统的课题。国家也投了不少钱,比如发改委有它的信息中心,农业部有它的信息中心,这其中就有很多农业经济的信息,但它们只是一个单纯的信息收集站,没有从数据中提炼出未来可能的趋势。此外,部门利益的分割,也阻碍它们融合成一个全国统一的网络。可以说,超越部门利益的农业预警系统势在必行。
众所周知,我国农业经济正处于全面的转型期。经济转型在促进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加速发展的同时,也将农业置于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之中,而不得不面临更多风险的困扰,这个问题在将来会愈演愈烈。
水利是最关键的应急机制
记者:除了农业预警系统,很多人也在关注政府的应急机制,您是怎么看的?
郑风田:最关键的应急还是水利设施,毕竟干旱是需要农田水利设施来解决的,但是,我们对农田水利投资有一个误区,国家只负责大江大河的治理,而对农民真正影响最大也关键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却存在很大的问题。更要命的是对最后一公里影响最大的“两工”制度前几年也被取消了,这等于切断了修补农田水利建设的最主要支点。据我们的调研,那些还能动员大家进行灌溉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拒不执行“取消两工”的“违法之民”。“两工”对农田水利建设极其重要,取消“两工”等于让他们在干旱面前束手无策,再加上“一事一议”成了什么都难议,灾难最终演变成了望天收。还有不少地方一直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农田水利设施吃老本,农田水利的修建要通过集体行动来建设,属于公共品建设,具有搭便车的天然属性。目前的这种困局各地进行的不少的“土法”试验,但在国家层面一直没有一个好的说法。
本报驻京记者 胡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