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等:救干旱的水库也有大问题
(2009-02-11 00:49:59)
标签:
干旱财经 |
分类: 粮食安全问题 |
郑风田 傅晋华等 中国人民大学
干旱就得救,靠什么救?,有些人会讲,靠水库呀。但我们的水库靠得着吗?近几年我们做了几个这方面的课题研究,调查走访我国不同地区,愈调查给我们的担忧愈大,我们发现我国救干旱的水库也存在大问题。数以万计的水库正“带病作业”,病险水库有时不但不能救干旱,有时还会成为威胁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炸弹”。 部分发现摘录如下:
我国水库呈“三高”症状:病险库比例高、中小型比较高、农村及贫困地区比例高
病险水库数量占水库总数的比例高。我国病险水库分布呈现出“点多面广”的趋势,病险水库不仅绝对数量大,而且在水库总量中所占比例高。从全国情况来看,在总共8.5万座水库中,病险严重的水库有3万余座,约占水库总数的40%;以曾遭遇大旱的重庆市为例,全市共有病险水库937座,占水库总数的53.3%,2006年大旱又造成新的病险水库368座。山坪塘等小型水利设施的病险更为严重,垮、堵、淤、漏的渠道占总里程的比重高达46.2%。
病险水库中小型水库所占比例高。从病险水库类别来看,我国的小型水库占了绝大多数。目前全国3万多座病险水库中,大型水库约200多座,中型水库约1600多座,其余均为小型水库。这些小型水库大多修建于上世纪50-70年代,而且不少是“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工程质量标准差,因而一开始就“先天不足”。
病险水库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分布比例高。我国病险水库不但以小型水库居多,而且这绝大多数小型水库大多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这些水库集多种病险于一身,不仅削弱了防、抗、减灾能力,而且危及国计民生,“因水致贫”、“因水返贫”的现象非常突出。
为什么病险库有这么多大问题?
国家水利投资“重大轻小”,造成病险水库长期得不到根治。按照我国水利投资“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政策,1000万立方米以上的中性水库由市一级负责投资及管护,100万—1000万立方米的小(一)型由县一级负责投资及管护,10万—100万立方米的小(二)型水库由乡镇一级负责投资和管护。但是,由于我国目前乡镇一级的财政面临着严重困难,多数都属于“吃饭财政”,根本无力出资对病险水库进行投资整治。而上级政府投资与维护的重点都放在了大中型水库上,结果绝大多数小型病险水库的“病情”却长期得不到治理,病情、险情愈发严重。
政绩冲动导致某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投资新建水库,忽视病险水库的维修整治。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一些地方热衷于花“大钱”上新项目,而对花“小钱”就能解决的小型水利设施的整治维修不感兴趣,导致大量已成水利工程年久失修、病险老化、效益下滑。许多水库由于长期缺乏必要的管护和更新改造经费,经过几十年的运行,有的水库已接近使用年限,设备、设施等老化失修严重。 从本质上看,这主要是因为某些地方政府错误的“政绩观”所致。在这些地方政府的规划中,他们往往从自身利益考虑,而很少考虑农民的需求。
“重建设,轻管理”,某些地方政府在水库管理中过度退出,责任缺失,造成病险水库有增无减。“重建设,轻管理”是目前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中的一种常态。小型水利设施之所以病险严重,“有水不能蓄,蓄水不能放”,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放松了维护管理。有的地方政府把小水利的管理当包袱,将工程一“包”便万事大吉,结果承包人只顾以水谋利、忘了维修之义,见好就收,留下一个“病号”工程就开溜。
从长远来看,不但干旱要救,救干旱的水库也得救。许多问题需要纠正与转变。例如:
要从“抓大放小”转到“大小并重”。国家在加大大中型水利建设投入的同时,要加大对小微型水利设施的投资力度,重点要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库、山坪塘、石河堰、小水池、小水窖等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投入,并且要抓紧对病险水库和水毁工程的修复,提高现有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
新旧并重。要坚持新建工程与病险整治并重的思路。新建水库固然重要,但是和新建水库相比,对病险水库进行维护整治不光是要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我们不能让过去垮坝灾难重演。
改变“重建设,轻管理”,甚至“只建不管”的恶劣倾向。要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彻底改变水利设施建设与管理中的“重建设,轻管理”,甚至“只建不管”的错误倾向,通过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项目法人制、监理制、公示制等等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在管理中引入小型水利设施协会制管理办法,通过农民合作组织来进行维护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