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的估衣街
在淮安的河下古街,有一个叫做估衣街的地方,顾名思义,应当是专门出售衣服类商品的街市。细细考究,也可能是一个批量抛售衣服原料或是低档类的衣物的地方。估衣街是河下古镇一条曾经繁华的街市,也是一条比较古老的街巷。
估衣街所在的位置是古淮河边,是一个当年叫做相家村的村庄,这里居住着一个相姓的大家族。淮河水从钵池山东南流至这里,由于水流的冲刷,在湘家村北边形成为一个河湾,当地人叫作相家湾。后来的黄河泛滥,相家村荡然无存,相家湾的名字却是沿用下来,成为相家村的代名词。
当年的黄河泛滥,洪水经由泗水进入淮河水系,黄河大量的泥沙淤积在河下古镇一带。为了防范水患,只能把沿河堤坝增高,估衣街一带的堤坝不断加高,这里也就成为河下古镇地势较高的区域。
明代永乐年间,为了使漕运船舶和官民商船避开山阳湾洪流和波涛,平江伯陈瑄在新城东北角的仁字坝旁边建造了一座义字坝,同时在城区西北角建造了礼字坝、智字坝和信字坝,漕运船只盘坝进入淮河。从陆地转运至清口,再由水路继续北上。当时的淮安古城西面有很多湖荡,新城和河下古镇北面是黄淮河的合流,漕运的船只和商船运载的物资和粮食,通过陆地转运至清口,唯有从淮河右岸大堤向西北经过板闸到清口。
从估衣街最东头向北,就是当年的礼、智、信三座堤坝,三座堤坝以西,一直到仓桥巷以东的大面积水域,就成为漕船和商船停泊的港湾。大量的物资和货物从这里卸运下船,经过估衣街运至清口。所以当时的估衣街既是一条繁华的街市,也是一条物资运输的交通要道。每天这里车水马龙,人流熙来攘往,一片繁忙的景象。
淮安古城漕运业的兴盛,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渐渐地,河下古镇的估衣街百业俱兴,街上的饭馆酒肆,坐满随船而来的船夫和挑夫,各种四方风味和南北小吃更是五味俱全。大街上还有为这些客商和流动人员服务的洗澡堂、洗发店乃至修鞋铺,更有各种土产杂货和手工作坊,名义上的估衣街,其实是一条门类繁杂的综合商业场所。当然,估衣店一类的衣帽服饰作坊也是比比皆是,是当时河下古镇乃至淮安古城最热闹的地方。
自明代起,淮安地区的山阳县与清河县成为南北流通的重要枢纽,这里贯通长江与淮河之间,成为重要的漕运要道。明代的军事将领陈瑄,是一位水利专家,也是漕运制度的创立者,被授予平江伯封号。他兼任淮安地方事务,督理漕运达三十年之久。其间,他多次改革漕运制度,为京杭大运河的管理功绩卓越。他于永乐七年在这里兴建了清江造船厂,专门制造漕运船只。从此时开始,河下古镇特别是估衣街周围,成为经营船舶商品的重要基地,河下古镇的竹巷、绳巷、打铁巷、打铜巷等街巷,都是当年船舶制造的配套产业基地,河下古镇的仓桥巷,就是当年转运物资的临时仓库。这一系列的产业链,成为估衣街繁荣兴旺的基础条件。
一直到永乐十三年,清江浦的开通贯通了里运河,除了淮盐的转运还是在这里外,漕运的船舶和往返的商船,不用再经过古老的邗沟进入黄淮河,这里的物资周转大大减少,来往估衣街的人流量也大大缩减了。随之而来的,是相关商业活动有所冷落,估衣街最鼎沸的繁华已经风光不再。
毕竟估衣街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老街,而且估衣街上经营的品种包罗万象,其品种之多是其他市场无法取代的,尤其是那些各式各样的估衣店、铁匠铺、铜匠铺,还有那些专门制作木桶木盆的手工作坊等,在一般县城都难得见到。估衣街依然延续着它的旺盛的生意,维持着市井的繁荣。伴随着里运河的贯通,运河边的湖嘴大街的商业氛围也逐渐兴旺起来,它和估衣街并驾齐驱,带动了整个河下古镇乃至淮安古城的市场繁荣。这种繁华的局面一直延伸到清代末期,即使到了民国早期,估衣街也是河下古镇最热闹的地方。
随着国民政府的日益腐败,随着日本军国注意的铁蹄践踏和蹂躏,随着连年的战乱和天灾人祸,江淮地区民不聊生,社会局面日益萧条。古老的淮安古镇也遭受到灭顶之灾,河下古镇和估衣街渐渐衰败不堪,昔日繁荣昌盛的街市,成为淮安人心中遥远的记忆。
此时此刻,我怀着压抑的心情,迈着沉重的脚步,漫步在估衣街这古老的石板路上,此时的估衣街上冷冷落落,行人十分稀少,我孤独的身影像一具幽灵一样,在这沉寂的街市上漫无边际的游荡着。我试图从这看似古朴的建筑里,找到当年估衣街那曾经繁荣的蛛丝马迹。没有,我没有找到,我眼中所看到的是一个重新打造出来的古镇,是一座道具般的仿古建筑群。
在估衣街我看到一座老宅上悬挂着一块“何氏博物馆”招牌,引起我很大的好奇,走进去一看,是一座开放的私人博物馆。博物馆的主人热情的接待了我,他原是南京一所中学的教师,因为身体不好提前退休,利用自己几十年收藏的文物,开办了这个博物馆。河下古镇免费给他提供了这个展览场所。作为对他的文化传承事业的支持。博物馆是以近代历史的红色收藏和钱币收藏为主,虽然还算不上很系统的收藏,这种精神还是值得称赞的。
看着这座清冷而寂寥的估衣街,我的心中隐隐有些沉重,我毫不掩饰我内心的态度,古镇规划的决策者们打着传承淮安古城文化脉络的旗号,却是在搞一个急功近利的投资工程,他们简单的以为,只要打造一个这样的古镇,四面八方的游客就会蜂拥而至,这里就会成为充满秦淮风情的夫子庙,这似乎也太天真了。
传承千年历史的淮安古城文化,是功在子孙的百年大计,来不得赶时髦的粗制滥造,也不可以当作急功近利的经济运作,更需要踏踏实实的在细节和还原文化积淀上下点功夫。我期待着河下古镇和估衣街成为淮安旅游的一座平台,真正成为传承淮安文化脉络的载体,我期待着淮安古城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