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的碑林
在焦山风景区,有一座陈列着历代碑刻的古典院落,曾经叫做“宝墨轩”。在高大的银杏树掩映下,古雅的建筑彰显出一种幽雅而庄严的意境。这就是国内著名的焦山碑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焦山碑林所在的位置,是焦山历史上自然庵、香林庵、玉峰庵、海云庵的旧址,风雨岁月和历史的变迁,我们只能从当年残存的建筑,只能在这院落里肃穆的空间,感受这里曾经有过的辉煌和浓郁的宗教氛围。
最早的焦山碑林,是环集于焦山西侧峭壁上的摩崖石刻,在焦山西麓的沿江崖壁上,刻满了从南朝以来历代文人雅士的诗文、题字和留名,仅有据可查的碑刻就有二百余处。其中除了著名的《瘗鹤铭》外,还有宋代米芾的《元祐辛未孟夏观山樵书》,陆游的《隆兴甲申闰月二十九日踏雪观瘗鹤铭》等珍贵碑刻。当年的摩崖石刻曾经气势磅礴,蔚为壮观,只是随着岁月的流失渐渐崩塌。如今只剩下少量的碑刻,供前来焦山旅游的游客观赏,让我们在这里可以浮想联翩,想象当年的风姿和气势。
焦山碑林收集碑刻始于宋代,宋代庆历八年在这里建造了宝墨亭,搜集了梁代和唐代书法家的石刻。元明清历代多次兴废,直到清代道光年间重建海云庵,开始大量的碑刻收藏,一度称为“宝墨轩”。解放后的1958年,镇江市文管委把散存于南郊的大量历代碑刻集中于焦山,修建了玉峰庵、香林庵和海云庵的残存的建筑,用作碑刻的陈列场所。同时又广泛的在民间寻找散失的残碑,征集四乡刻石。1986年,碑林再一次扩大了园林范围并重新整修,所存的碑刻也按照分类和年代的顺序重新规划形成现在的规模。目前碑林内收藏有各种碑刻五百余方,其中书法类的碑刻二百余方,都是历代名家手笔。 现在焦山碑林的规模,仅次于举世闻名的西安碑林,成为中国江南第一大碑林。这些碑刻被一一镶嵌在曲折悠长的回廊墙壁上,还有一些镶嵌在亭阁殿堂之中。碑刻形式涵盖着书法、石雕、墓志铭、文字史料等,内容十分丰富。
长江中下游的江南地区,文化积淀十分丰厚,千百年来,江浙地区文人辈出,精英不断涌现。在这些珍贵的碑刻中,史料类的碑刻以《大唐润州任静观魏法师碑》为最早,碑中记述了魏降法师的一生。这块珍贵的碑刻立于唐代仪凤二年。碑高近两米五,宽约八十余公分,碑文完整字体十分工整,是国内罕见的唐代碑刻,美誉为“初唐妙品”。碑刻中有东晋时期王羲之所书的《破邪论序》,有颜真卿《题多宝塔五言诗》三十首,共有碑刻四十四方。。有宋代著名书法大家米芾的“城市山林”横额,有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黄庭坚的《蓄狸说》,有大文人东坡先生的《题文同墨竹跋》和《墨竹自题》,有元代书法家赵子昂的小楷石刻两方,还有清代成亲王所书的《归去来辞》七方,这些名家手笔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被称为焦山碑林“碑中之王”的《瘗鹤铭》和洛阳的《石门铭》,是我国历史文化遗存中的南北“二铭”之一。《瘗鹤铭》没有落款署名,关于其真实的作者,历史上有很多说法,至今也没有权威的鉴定。相传《瘗鹤铭》是王羲之所书,源于他酷爱养鹅,他家门前洗笔砚的池塘名为“鹅池”。一日,他带两只仙鹤游览焦山,不料仙鹤夭折于焦山,悲痛的王羲之裹黄绫将仙鹤葬于焦山。他在西面山崖上挥笔写下了著名的《瘗鹤铭》以示悼念。他绝妙的书法被镌刻于焦山西侧山崖。
年代的久远,山崖崩塌,《瘗鹤铭》碑刻损毁坠落江中,直到清代的康熙年间,镇江知府陈鹏年派人从江中打捞出五块《瘗鹤铭》残石。因为风浪冲击和侵蚀,仅保存下来八十六个字。仅从残存的碑刻,我们仍可以看出作家洒脱苍劲的大家手笔以及其极高的书法价值,确定《瘗鹤铭》为稀世珍宝。后世的黄庭坚等书法家对《瘗鹤铭》更是高度推崇,推为“大字之祖”。《瘗鹤铭》之所以为历代书法大师所崇尚,还因为《瘗鹤铭》是中国书法历史上,从隶书转化为楷书的重要过渡阶段,它代表着南朝楷书的风格,是研究中国书法历史的重要实物佐证。通过这些碑刻的观摩,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无穷魅力。
今天,我站在这些精雕细琢的碑刻前,那古朴的笔触和刻痕把我带入那久远的历史,在这一篇篇饱含岁月沧桑的字迹行间,我似乎再一次感悟到碑刻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他们心潮激荡的情怀。看着这一方方历尽风雨得以幸存的碑刻,让我得以和这些前辈文人隔空对话,产生一种灵犀相通的心理共鸣。
焦山碑林是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也是一座环境优雅的江南古典园林,在这个开阔的院落里,曲径通幽处绿树参天,亭台楼阁和廊桥水榭交相辉映,我所到之处。看到的是迷离扑朔的湖光,看到的是风光绮丽的水光山色,我在心旷神怡之际,不禁油然生情,信口而吟曰:
玉峰香林海云庵,
风雨沧桑宝墨轩,
故地徘徊觅旧踪,
残垣依稀皆茫然。
千年碑刻今尚在,
金石玉琢有华篇,
回眸山光映水色,
陶然自得如梦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