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运河
从北京通州一直贯通杭州的南北大运河,扬州城正好位于中间地段,成为南北大运河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扬州古城的发展史和运河命运息息相关,运河文化成为扬州文化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扬州运河段是最古老的运河,它与两千年前的古邗国壕沟基本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运河完全契合,从扬州古城的运河段瓜州到湾头全长三十公里
,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留下无数的人文历史景观。
运河的扬州三湾段河道曲曲弯弯,以前有说法是顺应风水的原因,其实非也。这是古道运河开凿者的智慧,是为了缓解水位的落差而选择迂回的河道。从审美的角度看,曲曲弯弯的河道营造着一个风景万千的运河风光带。
在这条古老的运河沿岸,四大宗教都留下它的历史踪迹,有西汉时道教的琼花观,有隋代佛教的高旻寺,有宋代伊斯兰教的哈普丁墓园,有清代的天主教堂。有历代皇帝巡视扬州留下的历史遗迹,还有富比王侯的扬州盐商留下的私家宅院和园林。
古老的运河,曾经承载着无数的达官权贵和文人雅客,他们在这里留下千古不朽的诗赋名篇。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陆游的“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描述的都是扬州运河的风雨岁月,为古扬州留下隽永的诗意。
如今,你漫步于运河边的堤坝上,还可以看到一幅幅镌刻在大理石上的唐诗宋词,这些充满诗意的历史遗篇,成为扬州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和点缀。
中国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人工挖掘的最长人工河,它自北向南连通了五大水系,纵跨六个省市,全长达一千七百多公里。这条运河工程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它最早起始于春秋时期,运河整体工程完成于隋代,运河经济文化繁荣于盛唐时代和北宋南宋时期,运河河道的走势取直于元代,淤积的水道疏通于明代和清代。这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为华夏民族架设了一条沟通南北的水上交通枢纽,架设了一条中华历史上,经济文化艺术南北交流两千年的纽带。
古城扬州和大运河有着源远流长的不解之缘。吴王夫差在扬州开凿的邗沟,是大运河的起始河段,隋炀帝全线开挖南北运河,是以扬州古城为中心。南宋时期,为了让扬州古城更靠近运河,建炎二年的1128年,在运河边的蜀岗修筑宋大城,扩大了扬州古城的领地。
曾几何时的东瀛日本,先后有数百名僧人乘船从水路进入长江,从运河登陆扬州在这里求法寻道;古波斯等西域的阿拉伯商人,纷纷来扬州进行物资贸易和文化交流活动。扬州古城到处是阿拉伯人的身影。明清时期,扬州古城大举南迁并扩修新城,成为今天这样频临运河和长江的城市格局。康乾盛世,盐运和漕运的发达,更是让扬州达到历史上鼎盛的辉煌时期。
历经千百年沧桑岁月,作为当年南北交流的交通枢纽工程,如今运河的运输功能逐渐淡化,扬州古城“车马少于船”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千年运河,见证着中华民族的风雨岁月,见证着古城扬州的兴衰变迁,运河给我们留下的是古老的历史印记,是承载着千古风情的一道风景长卷。
今天,运河成为扬州市的一条旅游热线,扬州市政府在运河旅游开发上做足了文章,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城市建设的新规划,运河开始大规模的整治,两岸整齐的堤坝在花红柳绿间向前延伸,清澈的运河碧波荡漾。成为扬州城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沿岸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游览的客人。
我在运河堤坝上信步而行,心旷神怡的欣赏着运河沿岸无限风光。那一座座带着江南民风的古朴建筑,掩映在翠杨绿柳之间,那一栋栋高大的现代建筑,预示着扬州古城已经拉开新的历史篇章。运河水面上,一艘艘宫廷画舫在河道里穿梭而行,画舫中承载着欢快的各地游人,让他们感受到运河荡舟的那份惬意。
古城扬州,因为南北大运河的贯通而繁荣发达 ,今日扬州,因为运河两岸的绮丽风光而充满无穷的魅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