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镇的雕塑
鲁镇,是鲁迅先生笔下虚构的一个地方,鲁镇古镇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品。当我们徜徉于鲁镇古朴的大街小巷里,随时可以看到一些雕塑作品,成为鲁镇水乡独有的一道风景。
鲁镇正门高大的石牌坊旁边,屹立着一座鲁迅坐像,他深邃的目光眺望着今日的鲁镇,陷入对人生的深深思考。让我们每一个来鲁镇的人,都会感受到先生一生跌宕起伏的生命历程。
我在鲁镇的大街小巷里,看到不下几十尊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鲁镇街巷里的这些雕塑作品,都是鲁迅笔下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其中大多是那些社会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从他们衣衫褴褛的神态见证着他们窘迫艰难的生活状态。
鲁迅在描写这些人物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叙述他们生活的艰难,从而博取人们廉价的眼泪,而是透过他们艰难的生活状态,让我们看到一个不公正的社会机制,这在今天看来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鲁迅还刻意从他们的行为方式中,入木三分的刻画出他们内心人性中最薄弱的环节,刻画出那些愚昧无知和人的原始劣根性。甚至让我们感受潜藏其中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画外音,他深刻地提醒我们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自我的精神解放是多么重要。
在这些雕塑形象中,最引人瞩目的是那些形象夸张的人物,诸如“阿Q革命”、“阿Q调戏小尼姑”,“阿Q挨打”等雕塑,还有“抢亲”那诙谐而凄美的形象,更有“祥林嫂”这个旧社会悲剧女性的代表人物,她的一生是对那个人吃人的社会最无声的呐喊。
在鲁镇,还有一个叫做“狂人府”的地方,想必是与鲁迅笔下的《狂人日记》有关。门前铜牌简介是这样写的:
“《狂人日记》是鲁迅写的一篇白话小说,小说塑造了狂人这一典型形象,深刻指出几千年来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吃人的社会,呼吁改变这个吃人的社会。“救救孩子”表现了作者彻底的反封建的战斗精神,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方向性的奠基之作。
封建礼教怎样吃人?怎样被人吃?,这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形式,把吃人和被吃真实逼真的表现出来,是我们在视觉、听觉、触觉多种感官上,亲身体验《狂人日记》的深刻内涵,并在参与十几个光怪陆离、惊心动魄的活动项目中,受到形象化的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走近狂人府,里面有一个“窥视屋”,简介文字如是说:
“ 人人都有窥探的欲望,在这里游客把头伸进漆黑的洞内,窥视到的却是自己代人受过。有了复杂的感念后对阿Q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性格有了更多的理解”。
我用相机从漆黑的洞口拍摄出来的,是我自己变形的面容,除了可笑之外,也没看出其中多少玄机。
这里最大的看点是“蠕洞”,口部是一张巨大的血盆大嘴,人可以走进去参观全过程,我来时恰逢关闭,无法一看究竟,只能看看“蠕洞”的简介:“行走在一条形象生动的动物腔肠内部,看到残肢断臂在消化液中翻滚的骷髅和手臂,身临其境体验人被旧社会封建道德吞吃、非人化的血淋境况”。我想其中一定很血腥很恐怖,不看也罢。
狂人府的两边墙壁上悬挂着陶制的浮雕作品,那稀奇古怪的表情和夸张的扭曲,让我们在艺术的欣赏中,感悟其作品的内涵。
鲁镇街巷的这些雕塑,让我们生动的感受到鲁迅作品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的造型和表情,反映着那个时代的民情风俗,浓缩着百年绍兴的市井文化。我们从这些作品中,不但得到艺术上的审美享受,还可以更加深刻的理解鲁迅那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