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鲁镇
我知道鲁镇这个地方,是源于鲁迅小说中的描写,他虽然没有确凿的说明鲁镇和他的渊源,我却一度认为鲁镇是鲁迅的姥姥家,是他小时候常去的地方。
今天到了鲁镇,我方才知道鲁镇只是鲁迅笔下一个虚构的故乡,由此看来当初读鲁迅的小说过程中,还是没有细细的研究。现在的鲁镇,是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柯岩风景区把鲁迅虚构的故乡还原成为仿古的建筑实体,构成了柯岩风景区的鲁镇景点。
说实话,我是很不喜欢人造的旅游景观,这种没有文化传承,没有历史积淀,没有艺术内蕴的景观,在我心目中都是一种旅游业的忽悠行为。但在鲁镇这种感觉就淡漠得多。究其原因,可能是我对鲁迅笔下的故乡太熟悉了,在这里能勾起我对鲁迅故乡亲切的回味。 客观的讲,鲁迅生活于江南的水乡,他笔下故乡景物的描写十分生动,鲁镇再现的这座水乡古镇,能够把我们带入那久远的沧桑岁月。
走进鲁镇,我一眼就看到了鲁迅先生高大的坐像,在那里环顾着故乡的一草一木。迎面一座石牌坊,把我引入古老的街巷。鲁镇的建造,不是生搬硬套的罗列,也不是牵强的建筑组合,设计者按照江南水乡的特点和风情,从完整布局上构思了一座真实的水乡古镇,而不是像国内很多电影城徒有其表,只为拍摄之用。鲁镇是按照江南水乡的生活习俗,从一套完整的水系到一座座仿古建筑群,中间穿插着鲁迅笔下的一些场景。生动的构思了一座风景秀丽的水乡古镇。
坐落在鉴湖之畔的鲁镇,占地一百五十余亩,建筑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古镇不仅在设计构思上十分慎密,施工过程在硬件建设上也是煞费苦心,仿古建筑的材料很多是采用破损老建筑的原始素材,尽量保持着明清古建筑的沧桑感。如果不是从河堤石条的规整度,从古民居房基的整齐划一这些细节,我们很难想象到这是一座新建的水乡古镇。
我沿着鲁镇的沈河边那青石板铺就的街巷一路前行,一座座台门宅院错落有序的依河而建,那黛瓦粉墙掩映在翠杨垂柳之间。河道纵横交错,一座座形态各异的石拱桥飞架而上,构成鲁镇水乡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古镇广场上一座飞檐翘脚的古戏台,台上一个身着古装的演员,正在唱着舒缓委婉的越剧,那抑扬顿挫的声音里流淌着古老的吴越风情。
街上,偶然间会有一个古装打扮的人从你身边擦身而过,你不要惊讶,那是古镇的古装人物表演,从满清的官吏到衙役的听差,从药店的账房先生到衣着奇特的“洋秀才”,还有那祥林嫂赢弱的身躯,那可怜兮兮的一脸悲哀。晃着长烟杆的鲁镇名人阿Q带着乌毡帽,嬉皮笑脸的还在寻找着小尼姑的身影。街巷中很多古老的店铺还在经营着,钱庄、当铺还是当年的模样,锡箔店、药店还在做着那有本无利的生意,这一幕幕场景再一次展现了百年前那风雨飘零的岁月。
走进今天的鲁镇,你仿佛走进鲁迅的小说,在那如梦如幻的意境中,感悟这些小人物的内心世界。走进那古老的街巷,我们仿佛走进历史的岁月,用心灵去感受历史、社会,还有我们短暂的人生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