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其人
在沈园的南苑,有一座陆游纪念馆,让我们得以从中窥见诗人陆游那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
据史料记载,陆游出身于名门望族,他的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的进士,官至吏部郎中。其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他所撰写的《春秋后传》、《尔雅新意》等典籍,是陆氏家学的重要成就。陆游的父亲陆宰通诗文,北宋末年出仕。北宋南渡后,因为主张抗金遭到主和派的排挤,退出仕途回到家乡。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也是名门之女。
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其父陆宰应诏入朝水路进京,十月十七日唐氏在淮河渡船上生下第三个儿子,取名陆游。同年北宋灭亡,其父举家逃回老家。陆游生于离乱的年代,民族的矛盾,家庭的流落,给他幼小的心灵打上深刻的烙印。
陆游自幼聪慧,十二岁已能赋诗作词展露才华。他的一生有很多次机遇,大多是小人作埂而受挫,进入仕途后,因秉公仗义,而屡遭白眼。他甚至应诏上策,要求皇帝规范朝廷,建议皇帝严于律己,不得皇帝赏识而难成功名。
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后任命陆游为枢密院编修官,赐进士出身。由于他的性格刚直,缺乏圆滑,虽胸怀韬略却不为重用,被孝宗贬为建康府通判,后调任龙兴府通判,他不思悔改,被以“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而被罢免。
乾道七年(1169年),在家闲赋的陆游被征召入朝。后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在南郑幕僚任职。因为朝廷否决了王炎、陆游等人主张的《平戎策》,调王炎回京幕僚解散。出师北伐的宏图更是无从实现,陆游陷入深深地忧伤。这个期间是陆游唯一的一次亲临抗金前线的机会,却没有实现他的爱国志向。但这次军旅生涯给陆游留下难忘的回忆。
此后,陆游被任命蜀州通判,官职清闲让陆游颇有失落。陆游利用在蜀州的时间,深入的考察了川蜀的风土人情和民俗,造访了许多名胜,对这快天府之地情有独钟,甚至流露过“终焉于斯”的想法。
陆游一生仕途难有成就,诗赋词文却是很高的水平,让他名声日渐远扬。淳熙五年,孝宗皇帝召见并任命为福州、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主管粮仓、水利事宜期间,正遇到洪水泛滥,陆游号召各郡开仓放粮。同时上奏朝廷告急,请求开常平仓赈灾。十一月他奉召入京,被奸官谗言,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启动弹劾。陆游愤而辞职,返回山阴老家。
淳熙十三年(1186年),闲居五年的陆游再一次被朝廷起用,任命他为严州知州,他在京城和孝宗皇帝告别之时,皇帝还勉励陆游:“严陵山青水美,公事之余,卿可前往游览赋咏”。陆游在严州任上严于职守,深受百姓爱戴。闲暇之时陆游整理书稿,编纂了他的文集《剑南诗稿》。
淳熙十五年,陆游任期已满,朝廷升职为军器少监掌管兵器的制造与修复,他再次进入京城。绍熙元年陆游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他再一次向皇上进言广开言路,慎独多思,并劝告皇帝带头节俭,以尚风化。他又一次被以“不合时宜”为由,以嘲咏风月之名免职罢官。刚直不阿的陆游再一次悲愤的离开京城,回乡后将自己的房宅自嘲为“风月轩”。
陆游一生善赋诗填词,他几十年笔耕不辍造诣颇深。他的作品语言干练朴实,章法严谨,兼具李白的豪放和杜甫的悲凉情调。他感情极为细腻,作品涉猎的范围很广,尤其是他的爱国热情贯穿在他的诗赋中。陆游亦很博学,他编纂的《南唐书》获得很高的史学界评价,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嘉定二年,陆游忧愤成疾,入冬后日渐卧床不起。1210年一月二十六日陆游在绍兴辞世,他以八十五岁的高龄,离开了这个让他伤感的世界。据说他在临死前留下绝笔《示儿》作为他的遗嘱: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为忧国忧民而焦虑,还在盼望着华夏民族的统一。关于陆游的晚年,史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有说他一直没脱离仕途,在坎坷中一直关心着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一直到近八十岁,还在参与国史的编纂。还有一个说法,他在六十多岁以后,隐居乡里过着闲赋的生活,以他的人生轨迹而言,我倾向于后一种说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