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氏宗祠
宏村是一个汪氏家族,其家族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越国公汪华。汪辛则是汪氏家族的七十六世祖。
汪氏宗祠建于明代,宏村汪氏七十六世祖汪辛(即汪思齐)在山西任运粟主薄,建造祠堂的时候,德高望重的汪辛不在家乡,但他捐出巨额资金建造祠堂。汪氏族人推崇其妻胡氏重娘及儿子汪仕和、汪仕龙主持祠堂的兴建。
祠堂工程历时四年竣工,祠堂建造过程中时任黟县县尹黄彪建言:宗祠,是宗族祭祀聚会的地方,是听取祖训族规的地方,子子孙孙歌于斯,哭于斯,聚族于斯,可取名“乐叙堂”,寓意“秩叙敦伦,永履和乐”之意。族人一致同意,并由汪辛亲笔写下“乐叙堂记”。
汪氏宗祠建筑位于宏村中心位置,正门面朝月沼十分开阔。建筑平面呈现“凸”字形,进深三十余米,面阔近二十五米,脊高十余米,建筑恢宏大气。正厅为七间开,中间是天井,房间前有围廊门旁有抱鼓石。祠堂共有立柱七十根,属于“满堂柱”式的明代建筑。正厅前的四根檐柱粗大庄重呈梭形。明间金柱也为梭形。前檐柱和廊柱均有“柱斗科”建筑结构,柱头科之间有平头科,都是二跳斗拱结构。
祠堂前檐斗拱比廊檐斗拱更加粗大,有柱头科十六朵,平身科十八朵,转角铺作小拱头,曲梁与立柱结合处均有丁头栱承接,斗拱、梁架、梭形立柱都有精雕细镂。整个建筑结构严谨技艺精湛,是宏村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之一。2004年政府拨款一百余万元重新修复,修复的痕迹清晰可见。
徽派古建筑最显著的特点是,建筑正门都有不同形式的门楼,原始的门楼只是为了遮风挡雨之用,可以防止雨水顺墙壁溅到门上。后来的门楼则演变成一种艺术的展示,特别是那些徽商富贾府邸的门楼,建造的十分华丽,已经成为家族身份的象征。
汪氏宗祠的门楼也十分精巧,是由精美的石雕和精细的砖雕组合而成,配以造型奇特的檐饰,门楼彰显了汪氏旺族大家的地位。在乐叙堂的墙上,悬挂着汪氏家族历代世祖先人的画像和生平介绍,显示着汪氏祖上的辉煌成就和家族的显赫。其间还悬挂着精美的浮雕画屏,一组组生动的形象,再现了皖南大家族丰富的生活内涵。
此时,我站在汪氏宗祠的天井里,这里已经没有了往昔岁月那种肃穆庄严的静谧,只有一个个旅游团队走马灯似得身影,还有导游陈词滥调的苍白解说。这里也没有汪氏的后裔,继续在这里传承祖上的辉煌,在这里享受列祖列宗给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人生叵测兮世事沧桑,天地轮回兮竟未可知。
今天,倒是发达的旅游业给这个古老的村落带来了巨大效益,让汪氏先人们始料不及。繁荣的旅游市场让这里的乡里乡亲受益不断,这也许是汪家家族对家乡和社会的最大贡献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