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白其人
采石矶的太白楼,是为纪念大诗人李白而建,我此刻站在太白楼上拜谒一代诗圣,就不得不略作赘笔,简要的回忆一下李太白先生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以便让他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更加鲜活生动。
据史书记载,李白生于公元701年(唐长安元年),其出生地没有确凿的记载,其家世和家族也没有确切的依据,但一般认为他是唐剑南道锦州昌隆(后改为昌明)人。据《新唐书》记载:李白是兴圣皇帝九世孙,按照这个依据他应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辈族弟。《旧唐书》即在其父亲李客为任城尉。
神龙元年武则天去世,时年李白五岁,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活。《上安州裴长史书》记载:“五岁诵六甲”,说的是李白正在读相当于唐代小学的课本。开元三年,李白十五岁,已经暂露头角,受到当时一些社会名流推崇赞誉。李白开始接受了道家思想,并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他还喜欢练剑,喜好侠义之士。
开元六年,十八岁的李白隐居戴天大匡山(四川江油县内)读书,他先后出游巴蜀多地,增长了很多见识,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开元十二年,李白已经二十四岁,他离开家乡开始他的成都和峨眉山之行,顺长江轻舟东下渝州(重庆)。次年他离开巴蜀,一直到达扬州。
他在扬州病了一场,痊愈后又北游汝州(河南境内),经安陆(湖北境内)和陈州,在这个时期结识了孟浩然。李白二十七岁时居于安陆寿山,与故宰相之孙女成婚并安家。开元十六年他出游江夏(武汉)再次与孟浩然相见,留下千古名篇《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在这个时期,曾多方寻求机会实现抱负,因遭小人谗谤终未如愿。开元十八年秋,他周游长安及山西一带,由于仕途受阻心灰意冷,他自暴自弃,贫困潦倒于长安,并和一些市井无赖放浪形骸,次年他离开长安周游开封和宋城(商丘),而后又到洛阳一带和中岳嵩山,萌生隐居之意。后与元演、崔成甫结识并于秋天返回安陆,途径南阳时解释了崔宗之。年末元演自洛阳来安陆造访,二人同游随州(今湖北随县)后返回安陆,在白兆山桃花岩购石屋而居,过上耕读的生活,时年李白三十三岁。
开元二十三年李白三十五岁,唐玄宗外出狩猎恰被李白遇上,李白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得到皇帝赏识,《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六合”,他夸耀大唐胜汉朝,并宣讲道教玄理,以契合唐玄宗崇尚道教的态度。后来他又通过长安结识的卫尉张卿,希望他引荐能报效朝廷。他又结识了贺知章,贺知章对他的《蜀道难》和《乌栖曲》大加赞赏,为他的精神风貌惊叹,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人间呀?”他称李白为谪仙。三年后。李白仕途未果,带着“行路难,归来去”的感叹离开长安。
天宝三年夏天,李白又来到东都洛阳,在这里遇到了杜甫,中国历史上两位伟大的诗人得以相见。此时的李白已名扬全国,杜甫也是风华正茂,李白长杜甫十一岁却并没有倨傲之态,而杜甫也是豪爽而嗜酒,善结忘年之交,并没对李白低头称颂。他们在平等礼遇的气氛中相互交流视为知己,他们相约在梁宋(今开封商丘)相见。
同年秋天两人如期而至,他们在杯盏交错中谈古论今,在抒怀遣兴中彼此共鸣。他们还在这里结识了诗人高适,共同语言和抱负让他们相聚甚欢。他们品文论诗,纵谈天下大事,亲密的切磋让他们在各自的诗词创作上,产生很大的影响。
他们分手后,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李白到齐州(今济南)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篆,正式履行道教仪式而成为道士。其后又到安陵县(今德州)遇到缮写道隶的盖寮,并为之造隶。此次的求仙访道功德圆满。
天宝四年秋天,李白和杜甫第三次相约见面,可见他们的知己之情日逾深厚。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一起去齐州拜访当地著名的文章大家和书法家李邕,然后二人分手告别。
天宝十四年适逢安史之乱,李白避居庐山,恰遇永王李璘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幕下。他认为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力主永王直取金陵,策动永王发动叛乱割据称帝。永王叛乱失败,李白也身陷囹圄。正逢崔涣宣抚江南,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啼哭求援,由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牢中救出,把他招为幕府。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李白难有作为,他四处漂泊屡屡碰壁,又再次被流放,等他获得自由之身,已年近花甲,无奈之中投奔当涂县令李阳冰,李阳冰是李白的族叔,念其才华出众予以收留。李白在病榻上将几十年的手稿和家人托付李阳冰,要求为其诗文编辑作序。
李白在人生最后时刻赋《临终歌》,而后不久,他怀着悲愤的心情离开了这个让他一生颠沛流离的时代,终年也只有六十二岁,一代诗人李白带着凄婉的心情陨落了。李阳冰在为李白编纂的《草堂集序》中,他对李白诗赋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千载独步,唯公一人”。
想像才华横溢的一代诗人李白,也算是满腹经纶,本想报效国家却投靠无门,孤苦流离一生而黯然退去。好在他留下千古不朽的诗篇,让我们为之敬仰,为之叹息。
斯人已去,唯我枉自嗟叹,芸芸众生,大千世界,人生莫不过如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