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三台阁
长江采石矶,历来就是著名的一个风景胜地,古往今来,这里吸引着无数的历史名人和文人墨客驻足攀登。有据可查的像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陆游、文天祥等都曾经先后登临过采石矶,并在这里触景生情题诗咏赞,留下千古不朽的诗篇,抒发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
特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更是与采石矶有着不解之缘,他晚年就居住在这里,经常在采石矶饮酒赋诗,相传最后他是因酒醉赴长江水中捉月而淹死,更给采石矶增添了几多悲壮而神秘的色彩。有人说:“名山得诗仙李白而益著,诗仙则望名山而流连”。我认为有几分道理。
今天我登上三台阁,看万里长江天际流,欣赏着楼阁四壁悬挂的隽永诗篇,回首悠悠岁月,感叹时光无情。我在这里随手摘录几篇,可见证先人此时此景的心情。
明代杜祝进诗云:
携谢曾招太白无,眼中双阁一山孤,
摩空易换诸天色,视下谁皴匹练图。
江海渌回洲夹浦,东南愁人楚兼吴,
何时种就芙蓉树,来往仙人注六符。
清代邢昉有诗曰:
高阁梯云眺夕天,天门山色远苍然,
谪仙祠锁秋前草,慈姥矶衔水际烟,
直上青松多历落,西飞鸿雁故联翩,
楚江一道成终古,犹有孤帆在日边。
清代袁藩诗曰:
高阁凌云接地閽,空林细雨湿苔痕,
晴天路迥丹瓮出,碧水翻波白昼昏,
栏外长松穿月窟,阶前奇石没云根,
还期载酒芝房宿,卧听江声不掩门。
我无法一一列举这些隽永的诗篇,我却分明感受到他们激情勃发的诗性心情。他们或豪气冲天,或柔美委婉,或千回百转,或凄美伤感。正是这些诗赋佳作,这些不朽的历史遗篇,让我们这些登临采石矶的游人,得以感受了三台阁浸润的丰富诗意。
至于诗人李白,他的情感和晚年人生,更是和采石矶亲密地融合在一起。他对采石矶的钟爱也流露在他的诗赋中: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乱石流伏涧,回波自成浪”。
他的晚年是在采石矶度过的,至于究竟给采石矶留下多少诗赋,有说五十篇,有说上百篇,已无法考证,但从这些我们已知的诗作中,可以感知他一生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他在第一次登临采石矶留下《望天门山》这样的诗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一生多次投奔仕途而不遇,报国无门的他晚年悲观消沉,在这首《牛渚夜泊》中流露出很多感伤的情绪:
“牛渚西江月,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他是借东晋驻守牛渚的谢尚将军举荐袁宏的故事,宣泄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他又在《横江词》中写道: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他一次又一次半醉半醒的恍惚中,流露出对国家和社稷民生的重重忧虑。也在这种伤感的情绪中沉沦,他一生嗜酒,没能挽救他坎坷酸楚的命运。在《月下独酌》中,他借酒浇愁的情绪已经达到近乎崩溃的程度: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尚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圣贤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李白晚年在万般无奈的漂泊后,投奔了他的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临终在病榻上把他的文稿交付李阳冰,并托付照顾家人。李阳冰出于对李白才华的敬重,为他编纂了诗集,让后人得以广为流传。民间传说,李白是在采石矶酒醉后,误以为月落江中,下水捉月溺水而亡,终结了他凄楚悲凉的晚年。我宁愿相信这个说法,虽然结局很悲怆,也很凄美。
一代诗人走了,只给我们留下更多的惋惜,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思索。我常常想,如果李白先生仕途通达,他又会如何?以他率性而诗意的内心世界而言难有成就,更妄谈能成就恢弘大业。而正是因为他的怀才不遇,让他在名山大川的漂泊中激情勃发,让他在一生的放浪中逐渐顿悟。他的一生都是在起伏沉沦中似梦如幻,得以如此纵情吟诵,留下如此脍炙人口的千古诗篇。
历史是残酷无情的,他扼杀了李白报国的胸怀大志,历史也是公平公正的,因为他为我们华夏民族造就了一代诗圣,历史以李白个人一生的不幸,换取中华民族文化精粹之大幸。
这也再一次验证了一句很有哲理的说法:性格决定命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