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碑刻书法的艺术大餐
当你走进碑林博物馆那肃静的展厅,迎面竖立着一块块散发着历史的厚重积淀的碑刻,你会震撼于古老的东方文化,震撼于给我们带来的强大视觉冲击力。
在第一展室里,陈列着一百一十四块碑刻,六十多万字,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等十二部经书,加上清代补刻的《孟子》,合称为《十三经》。
这些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的经典书籍。当时为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以便于永久保存,就把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以供校对之用,这是世界上目前仅存的一套石刻经书,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遗存。
第二展室里,陈列着以唐代时期为主的书法名碑,其中《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
在书法价值上,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张旭《断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以及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等,这些名帖都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水平,从古至今无一不是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
其中僧怀仁花费二十四年心血,从内府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刻成的《圣教序碑》,再现了书圣王羲之秀劲超逸的书风,加之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记,颂扬了卓越的佛学家玄奘,又有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被誉为“三绝碑”。二十四年啊,他倾注了半生的精力,为着传统的文化事业如此敬业,我们今人不为之汗颜么?
第三展室陈列着由汉至宋代的各种书法字体名碑。篆书有唐《美原神泉诗序》等,隶书有汉《曹全碑》等,楷书有唐《臧怀恪碑》、《郭家庙碑》、《颜勤礼碑》等,行书有唐《慧坚禅师碑》等,草书有隋《智永千字文碑》、唐《怀素千字文》、张旭《肚痛帖》等,行楷隶篆,无不精美绝伦。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都是驰名中外的书法瑰宝。
第四展室陈列的是宋至清代名书法家的作品,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祝允明等的诗文书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
在这些碑刻中,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其中宋刻《唐太极宫残图》、《唐兴庆宫图》,清刻《太华山全图》、《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旅游胜迹都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
第五展室里的是宋、元、明、清各朝代的地方史料碑石,其中以清代的居多。许多碑石记述了各地修庙、记功、拨田、赡学、修渠等内容,是研究当时社会和地方历史的珍贵资料,并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一定价值。
第六展室陈列的石碑,除了少数是元、明人士的诗文作品外,大部分是清代的诗词歌赋。其中元赵孟頫的、明董其昌、清康熙帝及林则徐所书的石碑等,都是难得的珍品。
第七展室陈列的是一百四十五方清代用《淳化秘阁帖》复刻的碑石,为石刻两面,其中内容有历代封建帝王、名臣及书法家的各种字体,更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字。是不可多得的名碑帖。
在其中的几个展室里,有几个年轻人正在拓碑,他们技艺精湛的复制着珍贵的碑拓作品,墙面上也挂着许多名碑的碑帖拓片,已经装裱成精美的作品。
除了这些著名的碑刻外,在石刻展室里还陈列了60余种石刻艺术品,这是从西汉至唐代的圆雕、浮雕、线刻作品,是碑林博物馆把散存在陕西各地的大型石刻集中起来,专门为这些雕刻珍品而建立了展室。
在博物馆院落的长廊里,开辟了现代书画展,数百幅题材各异的书画作品玲琅满目,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的书画艺术不仅后继有人,而且是新人辈出,古老的中国书画艺术发扬光大,绽放着一朵朵盛开的奇葩。
庭院里还树立了许多古老的拴马桩,这也是从陕西各地民间收集而来,那粗狂古朴的雕琢见证着渊源流长的历史,诉说着一个个久远的故事·····。
我们一路走来,那一块块碑刻,那一个个珍贵的文物,让我们的眼睛应接不暇,那碑刻上的精湛的书法雕刻让我们不忍离去,那每一笔每一划,都倾注着作者孜孜以求的意境,那一雕一琢,无不显示出古代先人那独具匠心的精湛。
碑林博物馆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一些久远的文化符号,更是我们先人那博大精深的艺术造诣,是那闪烁着华夏民族璀璨光芒的一座座里程碑。
有限的时间,不允许我逐一仔细的欣赏每一幅作品的精美,我也无法全部探究这些文化先驱们在字迹行间所流露出的豁达的胸怀,以及他们细腻的情感,我更无法承接这些珍贵的历史遗存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我只知道,这是中华民族浩瀚文化的珍贵宝藏,
参观西安的碑林博物馆,是一次丰富的考古之旅,是享受着一次精美的艺术大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