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的情怀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他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著杜预,其祖父杜审言,其父杜闲均是初唐诗人。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杜甫半生读书游历,一生贫困潦倒,仕途无门颠沛漂泊。安史之乱,他流亡至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贫病而卒。他的作品多涉及社会动荡人民疾苦和社会黑暗,被捧为诗圣。
杜甫尤其善于运用古典诗词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拓者,促进了中唐时期新乐府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回旋往复、抑扬顿挫,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杜甫的诗作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他的“三吏”“三别”更是展示了当时社会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受到后代诗人倍加推崇。
怀着对诗人的仰慕,我来到成都的杜甫草堂,希望从诗人贫困潦倒的人生境遇中寻觅一些不为人知的情感轨迹。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入蜀成都,有友人帮助在成都西郊涴花溪畔结茅屋而居,成为“成都草堂”。他在这里生活了四年,寓居交游之际留下诗作两千四百篇。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春夜喜雨》都是在草堂留下的千古绝唱。公元765年严武去世,失去依靠的杜甫携家告别成都,经三峡漂泊荆湘,几年后去世,年仅58岁。
他走后草堂不复存在,五代前蜀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遗址得以保存,后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而成。最大的是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的两次大兴土木,奠定了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为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旧居博物馆为一体的园林景观。
1985年正式成立的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遗迹最多的一处旧居博物馆。珍藏各类资料三万余册,文物两千余件。其中包括历代杜诗的精刻本、手抄本、影印本和近代铅印本。使草堂因诗而名扬天下,因诗圣而后世流芳。
草堂现有规模三百亩,是混合式的古典园林,其间竹木掩映、曲径通幽,亭台楼榭,古朴典雅。1997年依据杜诗描写和川西民居特点重建的茅屋景区,重现了诗人故居的田园风光,营造出浓郁的诗情画意。1999年在盆景园建成的“杜诗书法木刻廊”陈列着百余件作品,是馆藏历代名人手书杜诗真迹中所选,由楠木雕刻而成,颇具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2005年重建的万佛楼矗立于草堂东南楠木林中,凭栏远眺,美景尽收眼底,成为草堂又一标志性建筑。
漫步于草堂之中,虽景致幽雅,风光秀丽,我的心却一直是沉重的,我在苦苦思索着,为什么像杜甫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的诗人,会如此怀才不遇?为什么一个忧国忧民、心怀高远的志士,会贫困潦倒、漂泊一生?难道这都归于人生际遇的偶然?还是封建独裁的社会机制使然?还是社会角色恶性倾轧的结局?
我不禁联系到当今社会,官场结党钻营的无耻手段,各级买官卖官的卑劣行径,当权者无度的贪腐奢侈,既得利益集团的放浪形骸,正义呼声的穷途末路,无不勾画出丑恶的《现代官场现形记》,这和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难道不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和相似么?难道这也是社会的进步?
伟大的诗人走了,带着他的满怀诗意,带着他一生的凄楚悲怆,带着他无尽的遗憾走了。是后人给他戴上诗圣的光环,是他的不朽篇章揭示了他酸楚的人生际遇和诗人豁达的情怀,让我们从中嗟叹人生之磨难、感悟生活之艰辛。
愿诗人给我们留下的,不会永远是悲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