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失去的追忆(三)

(2009-01-09 13:57:22)
标签:

老先生

三菱洋行

三菱青岛会

职员

张仲权

分类: 岁月浮尘

          日本老人的青岛情结
  半个世纪以前,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踏进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他们在军事占领的同时,也从政治上和经济上伸出罪恶之手,妄图长期奴役中国。位于青岛馆陶路上的现纺织商厦大楼是当年日本的三菱洋行。是帝国主义经济入侵的产物,通过这些组织,大量中国人民的血汗和财富流入日本。

   当时的三菱洋行里,工作着数十个日本职员和为数很少的中国职员,他们一方面在为日本的经济利益服务,但也为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所陶醉。日本战败投降后,三菱洋行也随之撤退。他们都回到了日本。时过境迁,这段历史渐渐被人们遗忘,这些日本职员因很少和中国人打交道,因此,随着他们的撤退。中国人对这些人和事也知之甚少。
   这些日本职员回到日本,面对着战败后的残局各奔东西,而后又成家立业,还有一些人后来是事业有成。然而,这么多年以来,美丽的青岛风光以及当年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和青春年华,不仅没有淡忘,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日俱增。特别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日建交后,两国政府和民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他们这段青岛情结迅速复苏。
   这些当年三菱洋行日本职员为了纪念这段经历,在日本成立了一个《三菱青岛会》的组织。时至九十年代中期,日本尚健在的共有二十五位。他们散居在日本各地,却义无反顾的每年相会。他们欢聚一堂,共抒友情。每每此刻,他们都会沉醉于往日的时光和对青岛山山水水的无限眷恋。
    当时的三菱洋行里有一位北京青年,他就是张仲权。抗战胜利日本撤退。失业的张仲权先生举家回到北京。由于特定的原因。他对青岛的这段经历也守口如瓶,度过一段很艰难的时期。

    随着中日两国的建交,民间交流的扩大,当年三菱洋行的日本员工也没有忘记这位北京青年。他们通过多种渠道,多方寻访,终于找到了在北京生活的张仲权老先生。那时他已年逾花甲,在北京东方雕雕塑厂供职。

    他得到了日本老同事的消息是百感交集,半个世纪前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老先生是深有感触,作为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他也深恶痛绝。但他又为他们工作过,这使他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当时和那些日本员工的朝夕相处在很大程度上是超越政治的鸿沟,这群生龙活虎的日本青年也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
    在日本的这些员工还一直怀念着这个聪慧过人的北京青年。找到张先生之后,每年的相聚都专函邀请。希望张仲权先生到日本团聚。出于心理的矛盾和顾虑。出于种种原因,张先生始终未促成日本之行。每年相邀时发一贺电,以致其情。旧谊新情的交往,也逐渐唤起老先生的青岛之情,那些被压抑的、沉睡多年的情愫得以激发,得以复苏。当年老先生迎娶青岛姑娘的情景历历在目。1942年铁男在青岛出生,铁男不到四岁全家迁居北京。转眼又是四十多年了。
    八十年代,我以朋友的身份接待了铁男先生和张仲权老先生全家。在数日的交往中,和老人结下了深厚的忘年之交。沉静的老人在思索着、回忆着····,坎坷的经历穿插了老人的一生,老人独特的处事理念和人生哲学深深的感染了我。老先生的豁达、幽默、博学得以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象。其谈吐之开阔和他矮小清瘦的身躯形成极大的反差,他平淡无奇的相貌,也难以看出他近于传奇的人生经历。只是从他厚重的近视镜后可以看到他眼中那敏锐的智慧之光。甚至还有些很幽默的狡诘。眼神中折射出他年轻时代那聪敏和才气。自此以后我和老先生保持着密切的往来。我们用原始的方式书信不断,友情不断加深。
    九三年初秋,日本《三菱青岛会》的朋友致函张先生,要他参加一年一度的东京聚会。这时尚存的二十五位老先生,最年轻的已七十开外,最长者已近九十高龄。相聚的时日已屈指可数。张老先生沉思多日,举棋难定,去日本何谈容易?再发一贺电也难表其情,辗转反侧中想到了青岛的我。张老先生知道我喜欢摄影,恳请我将青岛的老风景拍成一个小专辑。洗印二十五份,作为礼物寄给日本朋友,以解他们对青岛的怀念之情。为了不耽搁时间,张先生把东京地址给我,让我直接把照片寄往日本。

    我接到张先生的委托权衡再三。这么短的时间要拍一组质量上乘的风景照片,也不是易事。仓促而为之,又有违张老先生美意,为难之时想到了捷径,我在某出版单位找到了一种每套十张的青岛老风光明信片。集青岛山水、老建筑为一体,印制的十分精美。我不敢怠慢。急购二十五份,当日包装好寄往日本,并附以短信说明张先生的委托和我对他们的致意。

    国庆节后。我收到从日本东京的来信,是年近九旬的《三菱青岛会》资深的五月女年郎老先生亲笔所书。我不懂日文,只能从为数不少的中文字里得知些大概。他说:你受张先生之托,于九月二十六日发来的礼物已经收到,立即给你复信表示诚挚的谢意。十月五日。我们将相聚东京,你和张先生的照片会成为最珍贵的礼物。我们将皆大欢喜。他在信中一再致谢,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为了使我了解他们对青岛的怀念之情,五月女年郎先生把《三菱青岛会》成员的马场彻也老先生创作的《青岛会之歌》日文稿寄给我,以作纪念。
   我将情况和张仲权老先生做了禀报,张老先生十分高兴,在他对我感谢之余,寄来了他翻译的《青岛会之歌》。内容如下:
          (一)
    回忆半个世纪以前,年轻的我们风度翩翩。
   我怀念中国,那五彩缤纷的青岛。
    梦中几度回到你身边,
 

    绿树红瓦,碧海青山,

     栈桥的日夜,欢腾的汇泉。
     贸易的航船通向世界,

   万国商旅,交往频繁。
    啊!青岛,美丽的香格里拉-----人间乐园。
                 (二)
    朋友们在那里满怀壮志,把青春和精力献给三菱。
    当我终于离开你的时候,那是多么黯然伤情。
    虽然我们远离了可爱的青岛,我们却多次在梦里相会。
    朋友们年年在东瀛相聚,《青岛会》是我们友谊的结晶。
    啊!我们怎能忘记你,魅力无限的青岛。
    怎能忘记那往日的情怀。
              (三)
    年华逝水,换来满头银发,朱颜变幻,变不了炽热的衷肠。
    年年期待着珍贵的相会,
    亲密、温馨、和睦,我们频频举杯。
    把自己的心曲向朋友倾诉,也把那动人的诗歌吟唱。
    馆陶路的情景宛若眼前,干杯!我们重温那青春的时光。
    啊!欢快融合的青岛会,,
    祝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

    读罢这首诗,我被惊呆了。一群年逾古稀的老人,每年在日本专程相聚,吟诵这动情的诗句。我们可以想象,当年一群仅在青岛工作了数年的日本青年,竟能在半个世纪乃至毕生的漫漫岁月里对异国他方的一块土地,倾注着如此强烈的情感。这不能不使我们震惊。不能不让我们抛开当年日本侵略的血腥战争,从另一个层面分析他们这份情怀。这之中,有他们对青岛这块远方土地的眷恋,也是对他们自己青春时代和那段历史和经历的怀念。也是对自己生命历程的珍惜。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和老先生断断续续的通信中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也曾恳请张老先生有生之年,将这段历史加以整理回顾。撰写成篇,在岛城的某张报刊上予以披露。让岛城人们从另一角度了解外国人眼中的青岛,也是中日民间交往的佐证,更是会给青岛的老建筑的历史价值中注入一种生动的文化和活力。而张老先生虽是一个情感奔放的人,数十年的坎坷经历也没有磨灭他青年时代的情愫,他却始终有一种难以言表的苦衷。历史上日本给中国人带来的灾难是难以忘怀的,作为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不会原谅日本政府的卑鄙行径。况且三菱洋行也是日本经济侵华的工具。并不能视为单纯的民间经济活动。他不能逃避这种政治性质。张老先生回顾了三菱洋行的经济活动,确实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鉴于此。他无法抛开政治观念去单纯回顾和日本人的个人情感,坦率的讲,他们在三菱公司共事期间,在很大程度上回避了这种中日之间的强烈的对立。成为一种职业行为,个人情感之间也留下许多令人回味的东西。否则。这些日本员工何以能在如此漫长的历史阶段苦苦的寻找故友呢?每每此时,张老先生又陷于复杂的情感冲突之中。特别是要想在媒体上披露这一段历史,老先生一再表示:过去的时光虽有些值得回顾和怀念的成分,但角度的把握十分困难。我宁可将这些历史的陈迹带进棺材。也不愿再伤害中国同胞的感情。
    我无言以对。放弃了劝说。默然同意老先生的意见,也把我知道的这些东西尘封在我的心中。这几年,五月女年郎和马场彻也等老先生均先后仙逝。尚存的十余位老人还在鍥而不舍得追寻他们的青岛之梦。张仲权老先生仍在北京,陪伴着他相濡以沫半个世纪的老夫人。奔忙于生活和生计,过一个极普通的老人的平静生活,儿子铁男还在泰国发展着他的艺术事业,我们在频频的信件来往中。或偶然的电话声中互相交流,互相问候,互相鼓励。

                                 2000,6,2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登太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