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怀特森楷体gb2312我最好的老师学会独立杂谈 |
分类: 教育天地:教学反思 |
老师不“坏”
——听《我最好的老师》有感
听了张祖庆老师的课,大开眼界。
《我最好的老师》是六年级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位怀特森先生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给孩子们讲述错误的知识,然后进行考试,结果全体学生得零分,孩子们都很生气,后来怀特森先生告诉他们,他只是想通过这样一件事告诉他们不要迷信权威,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后来,学生逐渐爱上了怀特森先生和他的课堂,认为他是最好的老师。
看完张祖庆老师授课的视频,有这几点感受:
一、创设良好情境
张老师在这堂课里,主要和孩子们探讨了三个问题,他开门见山地告诉孩子们:我们就来好好地聊一聊,研究这篇课文,首先我们来聊一个话题。“聊话题”这三个字我觉得用的特别好,老师没有说我们来探讨问题,没有说我们去解决问题,而是聊一个话题。就这样,老师拉近了学生和自己的距离。“聊话题”三字,也让我感受到,张老师是将孩子当成朋友的,地位是平等的。在这样的情境中,孩子们就能敞开心扉,大胆地开聊,不会显得拘谨。
再比如,在理解当时“我们”上当后的吃惊、愤怒的时候,张老师说,他就是怀特森,你们谁来质问我,引导学生读好两个问句。当一个孩子的质问里还没有愤怒的语气的时候,张老师鼓励他们,让他们得再愤怒一点。
后来,张老师又带着孩子们模拟了当时的情境,让孩子们质问怀特森老师,让孩子们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应该说张老师的普通话还是有小小的瑕疵的,后鼻音读得不够好。但是,他在模拟怀特森先生说的那段话,却让一个外国老师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他模拟得太棒啦,颇有“外国人”的味道。在这样的情境中,就有孩子“放肆”地质问他们的怀特森老师了。不过我觉得张老师在处理的时候,也存在一点问题,有学生质问:“怀特森你算个什么东西?”这是骂人的话啊,多没礼貌,张老师是不是该给孩子指出来呢?愤怒的时候,也要注意讲礼貌啊,不能出口成“脏”啊!
二、注重读写结合
张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我们”的愤怒的时候,老师注意了一个细节。文中在这处地方直接称呼怀特森,没有称呼他为怀特森先生。老师问孩子们为什么把先生都去掉?人在不尊敬对方的时候,往往把对方的名字直接称呼出来。其实,这也是在告诉孩子们,在平时说话和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其实,张老师的整堂课的教学中,都注重了读与写的有机结合,培养孩子们的写作水平。
在引导学生体会了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后,张老师引导学生说话:怀特森先生的确是一位最好的老师,因为……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并且,张老师善于抓住孩子们语言中的“闪光之处”,比如“刻骨铭心”这个词,让全班同学都注意下。我想,孩子们正是在老师这样长期的影响下,逐渐提高了写作水平。
我经常逛张老师的博客,也经常读他弟子的作品,我非常佩服他班级孩子的写作功底,不但文字流畅,而且,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几句寥寥的文字,读起来带给人诗一般美感。现在我不会觉得惊诧了,因为“名师出高徒”啊!
在学完了课文后,张老师提问,这篇文章不是一流的文章,让孩子们讨论讨论。慢慢引导孩子明白了原文的精妙之处,并向孩子们揭示了“一波三折,似贬实褒”的写作手法。
最后,张老师又出示了自己写的《我最好的老师》,让孩子们谈谈自己更喜欢哪篇文章,随之又让孩子们判断文章中的真伪,这也是在提示孩子们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敢于怀疑。最后,张老师揭示了谜底,他是仿照这篇文章修改的,同时也告诉孩子们:写好一个老师,要找到他的独一无二之处,才能写活。这也是对孩子们进行写人文章的写法指导。
记得张老师的“结束语”是这样说的:一个老师的好与坏,不在于他长得有多帅,满脑子坏点子的老师往往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板书:老师不“坏”,学生不爱。很精妙的结束语,我想,张老师也是曲径通幽地告诉我们,当一个最好的老师,必须“坏”一点,再“坏”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