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诗歌的世界
(2012-08-02 10:44:48)
标签:
苏联楷体gb2312诗人放飞青春的纸鸢 |
分类: 书海遨游:读书感言 |
走进诗歌的世界
——读《放飞青春的纸鸢》
小学课本里也编排了不少的诗歌,但是,现代诗歌一般不考试,因此我和多数教师一样,在上课的时候也就自动把现代诗歌的内容统统打入了“略读内容”,降低了教学目标。总肤浅地认为,诗歌只是读读而已。
读了史老师的《放飞青春的纸鸢——我这样教诗歌》之后,我惭愧不已的同时也醍醐灌顶,诗歌对人的成长这样重要,我太轻描淡写了,欠学生的太多。
为什么需要诗歌?史老师为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解释:
根据皮亚杰提出的“天真的丧失”概念,如果儿童失去了他的天真无邪,那么他就永远不可能回到天真无邪的境界中了;一个孩子如果在纯真时代没有机会纯真,那么这个孩子就难获得纯真;一个人在他青春年少的阶段没有机会领会诗歌的濡染,那么当他长大成人后,再也不可能有机会成为一个诗人了!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培养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们这些教育者,面对的是未长大的孩子,因此我们要用教育者的情怀,迎接有理想主义气质的人奉献给我们的盛筵——诗歌,引导孩子在诗歌瑰丽浩瀚的海洋中,游弋,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辨别能力,成长为“和谐发展的人”。
再次,我国是一个盛开过诗歌奇葩的国度,我们的母语教学怎么能轻视诗歌呢?
如何带领孩子们走进诗歌呢?“走进诗歌,必须先走近一个个诗人;走近诗人,必须先走进每个诗人所处的时代;而走进那一个个历史时代,除了诚挚之外,还需要客观、理性和敬畏。”随后,史老师根据不同诗歌的教学个案,介绍了五种做法。
一、连类例比,举三反一
对学生比较熟识的诗人和把握起来不太困难的时代背景,可以采取连类例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在相对比较广阔的背景下,或纵深挖掘,或横向比较,开阔其视野,拓宽其思路,深化其思想,这样让学生获得比较立体的认识和全面的甄别。
二、亲之爱之,是以知之
每个诗人都有卓尔不群的风采,他本身就是一首诗。触摸诗人丰厚的生活,走进诗人感人的生命的时候,往往会心潮起伏,泪水滚滚,就在那寂静的聆听中,澄澈了心灵。
只有带领真正走进了诗人的世界,孩子们才会对诗人产生亲近和崇敬之情,才能深刻理解诗人的诗行。尤其对国外的诗人,更要“亲之爱之,以求知之”。这就要求教师本身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更要教师有较强的提取概括整合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对文化的自觉意识,对历史的高度敬意和对现实的热诚关注。或许,我们的能力还欠缺很多,但是只要有不断学习的愿望和实实在在的努力,就一定会不断进步。
通过课内外对诗人及其作品的阅读赏析,势必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势必会在他们的心中植下热情,自觉,责任的种子。
三、探微揣摩,味其甘旨
一行一行地阅读诗,才能读懂一首诗。
我很兴奋地看到,史老师在品读鉴赏诗歌的课堂上,也和我们小学课堂上一样,引领着学生反复诵读,反复体味诗。看来,好的方法总有相似之处。
到底如何探微揣摩呢?史老师进行了总结:第一,“读”。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第二,“品”。品的过程,也就是对话的过程。学生和诗人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这个对话过程越是润泽活跃丰满,便越能品出诗歌的三昧。第三,“引”。教师在课堂中绝不能做一个旁观者,随着学生在课堂上读与品的不断生成,教师要过滤冗余信息,抓住有价值的问题,推提转引,激发升华。这又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高要求。第四,“准”。诗词的揣摩,最忌讳零碎 ,要从整体来把握。
四、讽咏神意,摹写创作
在学诗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写诗。
激发学生写诗的欲望,教师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史老师给孩子们读女儿的稚嫩的诗篇,也给学生读自己年少的作品。
五、拓展延伸,再走两步
史老师本没有将实践活动作为方法来介绍,但我认为这实际上也是走进诗歌的一种方法。
在诗歌单元教学接近尾声的时候,学生已经能读懂诗歌了,能够拿起笔抒写自己的情怀和梦想了,但是史老师没有让诗歌教学戛然而止,而是又朝前再走了一两步。
史老师根据学生写的小诗,给学生上了一节“谈情说爱”的阅读课。所阅读材料有四:三封苏氏给女儿的三封信,卢梭的爱情教育选段。随后,又上了一节流行歌曲鉴赏会。通过这两节课,以求帮学生解决所面临的情感问题。
最后,史老师将成功开展了诗歌朗诵会,这次的诗歌朗诵会成为了学生心底最美丽的回忆,最美好的收藏。一学生在上大学后还在博客里记录了关于这次朗诵会的过程。
伟大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我们做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善于倾听孩子诗一般的语言,更要和史金霞老师一样,成为赶海人,“让我们托起明天的太阳,让我们一起拥抱文学的骄子——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