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之行(之四)
(2012-03-27 07:45:36)
标签:
荆州楷体a510gb2312信息技术杂谈 |
分类: 杂味生活:信笔涂鸦 |
如释重负
书的问题怎么解决呢?其实我上课是不用教材的,但是学生有个看书的环节。腿脚不方便的L主任自告奋勇地说回酒店拿书。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第一位教师在电教室上课,不用电脑室。于是我们三位即将上课的教师在一起试电脑室里的操作系统。
时间过得真快,第一堂课一下课,就有我们本市的教师向我“汇报”第一堂课的得失。三堂课的时间也就转瞬即逝了,并没有想象中的难熬。S老师告诉我别听其他教师的课,免得有压力。其实,我真还没什么压力。
离上课还有5分钟的时候,学生还没有带到电脑室里,望望对面的教学楼,孩子们正在排队,其实我还是有些心急的。这些孩子平时11点半放学,但是我的课要上到11点40才下课,我还是有些担心的,惟恐他们一听到铃声就心不在焉。这堂课更不能拖堂,一秒钟都不可以,不管是评委还是孩子们都饥肠辘辘,去心似箭了。
孩子一进教室,我就帮孩子们安排座位,原则是随意坐。有些听课教师也真是奇怪,明明发现有的孩子没电脑,但是坐着一动不动,也不给孩子挪个位置。突然听到有教师问,只要30个孩子,怎么来了32个?“没关系,32个就32个吧。”我回应。
不能耽误半分钟,我就开始了课前谈话。这所学校的孩子们还真是训练有素,能力较强,还没开课孩子们就入情如境了,形势喜人。
上课的过程中还是有意外发生,其一是操作系统的操作我不太熟悉,偶尔会出现“失灵”的状况,不过有人救我出水火。其二,就是孩子们在填写一个表格的时候,情况有些糟糕。其实,表格很简单,只是填写“信息传递方式”和“通过什么传递的”,孩子们在这两个问题上有些混淆不清,不少的孩子不明白“通过什么传递”该怎么填,坐着左顾右盼,抓耳挠腮;有的孩子干脆和信息传递方式填写得一模一样;还有的孩子在打开学习文件夹的时候不细心,找错了地方,更不知为了。该怎么办呢?我想我先还是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摸索,不能孩子一遇到问题就给他们指明方向。几分钟,我先展示了一位填写得非常棒的孩子表格,然后让孩子们分析填得如何,最后让孩子们再次填写。我觉得这个过程处理还是有问题的。第一,表格设计还是不够科学,不然孩子们不会集体遇到障碍的;第二,在引导孩子们探讨现在人们是如何传递信息的时候,就该把“信息传递方式”和“信息是如何传递的”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让孩子有明确的区分。第三,还是没有给足孩子时间去自学,在讲述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的时候,不少的孩子还不能讲,讲故事的同学也讲得不够流畅不够精彩。这其间有个小小的插曲,在进行这个环节教学的时候,我看见S老师对我做了个手势,我想大概是告诉我教学时间比较紧了。因此,我匆匆结束了这个环节。后来下课之后才知道,S老师的手势实际上是告诉我时间过半了。
课上完,我如释重负。不少的教师纷纷拿着U盘来拷课件,这些有心的教师啊!随后,L主任让我去向电教室的负责教师告别,说声感谢。那里聚了一堆人,有位教师走过来问:“老师,您不是信息技术教师吧?”什么意思呢?难道这课的漏洞太多,人家的眼睛怎么这么“贼”呢?不过我还是硬着头皮撒谎,“我是信息技术教师啊!”“哦,不对啊,信息技术教师不该有这么高的素质啊,奇怪啊!”那位教师仍然将信将疑。不过这话耳熟,和上次在我们本市里上课之后L教研员说的话差不多。不过不知道这位教师想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不能细究,免得郁闷。
来不及仔细看看这座城市,我们告别了这里的一切。
回眸来路
该如何来评价来评价这次竞赛的历程呢?
应该说,在这次竞赛中我收获了许多东西,以至于我可以完全不在意这次竞赛的结果。比如我理解了团队合作。作为教师的我们,经常强调在课堂中要培养孩子们的协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但是实际上,我并没有深刻理解合作的内涵与意义。但是,这次经历却让我对合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三个臭皮匠,抵过一个诸葛亮”,话糙理不粗啊,换句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别人身上其实有我们无法企及的优点,只是我们没有认识而已。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要时刻睁大眼睛,关注别人身上的长处或者是自己的不及之处,这样来不断提高自己。
这次经历是一次让人受益匪浅的学习历程。虽然看起来这只是一次说课竞赛,一次课堂竞赛,但是我们的为此的付出却大大超越了这两个“一”。
由于自己几乎没有认真教过信息技术,因此对这门课程可以说是非常陌生的。因此我在准备的时候认真研读了课程标准。为了准备说课材料,更是借鉴了数百篇说课材料仔细阅读。阅读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最初我每见一篇说课稿的感觉都是一样的,分不清楚优劣。慢慢的,我能分出个好歹来。再后来,在准备说课稿的过程中,我能判断每篇优秀的说课稿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修改意见。我想,这就是我在不断进步所留下的脚印吧。
修改说课稿和教案的过程,更是弥足珍贵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过程比听讲座、看书,看名师视频、同行探讨等等形式的学习效果更明显。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去查很多的资料,会去寻找太多的理论依据,而且,我还要有自己的创新,不能人云亦云,跟着别人亦步亦趋。这是一个学习和创造并举的过程,这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其实,“任何课程都是相通的,大同小异而已”,这是一位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对我说过的一句话。当时我完全没有理解,但是,这次我完全理解了这句话。我想,难怪许多的教育专家不管什么课教起来都能得心应手,比如雷夫,比如苏霍姆林斯基,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他们身谙教育的基本规律,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或许,小学教育本就不该分什么学科,合格的小学教师能游刃有余地从事进行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
回眸这段时间,我很庆幸,因为我拥有了这样一次难得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