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随感

(2012-02-21 15:07:06)
标签:

中国

楷体

gb2312

荷花

爱莲说

分类: 教育天地:教学反思

《荷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叶圣陶爷爷所写的,主要是写叶老在公园里所看见的荷塘的美丽景色。在文章中,作者不但描写了荷叶荷花的美丽,更发挥了丰富的想象,把自己幻想成了一朵荷花,随风翩翩起舞。文章文字优美,引人入胜。

 

今天的X老师不仅是给孩子们上课,更是为我们这些责任心不强的年轻教师上了宝贵的一课。

 

看过这堂课,有如下的感受:

 

其一,教师细心研读了教材,精心设计了教学,费心制作了课件。

 

X老师的课件制作得非常精美,虽然课件只是一个简单的PPT,但是,课件里的每个细节设计都是独具匠心的。比如,课件的背景用的是一副淡雅的荷花图,微微能见的是嫩黄的花蕊和粉红的花瓣,但是,在花瓣上,X老师又特别放上了一副小小的GIF图,一只闪着金光的蝴蝶在花朵上翩翩飞。

 

再如在每个页面,X老师都特别制作了一个小小的标题,每一标题的字体设计都是不一样的,颜色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与整张灯片的颜色非常和谐。

 

X老师的课件,简直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X老师的课教学流程非常清晰,虽然有些地方我觉得值得商榷,但是每个细节的设计都是X老师认真推敲的结果。总之,每个环节都不是X老师随便设计的。

 

在上课的过程中,X老师在引导孩子们朗读“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副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X老师对这句话的把握非常准确而到位,他引导孩子们品味了“活的画”到底是怎么样的,接着领悟画一池荷花的画家是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样,X老师的教学设计一环扣一环,让孩子们轻而易举地和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我认为,这个环节的设计,得益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正因为X老师深刻理解了文本,对文本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他才会有这么精彩的教学片段呈现出来。

 

二、读写结合,注重引导孩子们体会文章的写作方法。

 

我们应该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X老师这点做的特别好,他善于捕捉作者精彩的写法,抓住时机对孩子们进行指导。

 

比如在品读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有这样一组句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组句子在写法上是很有特点的,前面一个句子和后面的三个句子是总分关系,后面的三个句子是并列的关系。虽然X老师教的只是三年级的孩子,但是他并没有因为三年级还不需要孩子写出这样有“水准”的句子就降低了教学要求。而是引导孩子们一个一个句子认真地总结句子的写法特点。不过我认为,在这个地方,是不是可以加上一个小练笔呢?这样让孩子们活学活用。虽然孩子们写出的句子可能是不成熟的,甚至是比较凌乱的,但是我觉得这对孩子们来说,将是一次非常有趣而有效的尝试。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能从一年级起就这样引导孩子们去说话去写话,我想,这样坚持下去,孩子们的习作水平一定能快速提高的。

 

再比如,在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有个“……”,X老师让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这里可以怎么补充呢?让孩子们站起来将……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我觉得这也是对孩子们进行了写的指导。可以让更多的孩子们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让孩子们在七嘴八舌的谈论中开拓视野,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经典诵读的内容补充得适时适量。

 

开课之初,教师就出示了《》让孩子们诵读。这首诗选在这里我觉得非常合适。首先是这首诗的文字浅显易懂,适合三年级的孩子们诵读。在课堂上,我就发现不少的孩子在第一次朗读的时候就朗朗上口,饶有味道。其次就是这首诗里对荷叶荷花的描写与文章的内容非常契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其实这两句诗也是恰到好处地概括了课文中对荷叶荷花的描写啊!另外,在开课之初就出示这首诗,也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接近尾声的时候,老师说,其实荷花不仅美丽,而且还有不少的优点。我国著名的就曾写过《爱莲说》来专门赞美荷花,让我们一起去读读其中的一些经典名句。然后出示了《爱莲说》中流传千古的句子。虽然《爱莲说》是初中的课文,但是我认为,小学生提前接触这样的诗文是有利无弊的。孩子们接触的不仅仅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接触的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代代相传的高贵品质精神。

 

听了这堂课,受益匪浅。不过在我看来,这堂课也还是有些小小的问题。其一就是教师的导入花的时间过多。虽然导入的效果非常好,孩子们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但是7分钟只用来导入新课的话,还是有些得不偿失的。正因为导入的时间过长,因此教师在后面一些环节的教学中,就显得“匆匆”了。其次就是阅读教学中,还要多给时间让孩子们读书。默读课文思考也好,有感情地诵读也好,我们教师首先要给予孩子们充分的时间,然后还要多指导孩子们的感情朗读,把每个句子每个段落有计划地指导,还要检查孩子们朗读的效果。总的来说,我认为课堂中孩子们的读书时间还不够。而教师的语言不太精练,讲得过多过细。教师应该让教学语言精练点,讲什么,如何讲都要认真设计,不能总是担心孩子这里不懂那里不知道,胡子眉毛一把抓。这样就会使孩子们的读书显得狭促。

 

上好一堂课,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要想真正上好一堂课,就该如苏氏笔下的那位地理老师一样,用一生的时间去备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软绵绵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