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两会杂谈 |
时不时的,就有人声嘶力竭地叫喊,这里是悬崖,然后叫人悬崖勒马。其实,却是一场虚惊,策马过去一看,原来悬崖在山的那一边。
令人失望的是,某些代表和委员的建议和提案就像那个所谓的“悬崖”。
昨天,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彭富春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对于现在有的学校、家长让孩子读背《三字经》、《弟子规》的做法,我持坚决反对意见。说严重点,我认为这是毒害青少年心灵。”
这我就不明白了。
请问彭代表,现在有多少学校、家长还让孩子读背三字经、弟子规呢?我所知道的是,学校、家长都在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挤占孩子的时间,那就是升学。课程里有的,书包里全有;课程里没有的,书包里也有,那是习题和辅导教材。中小学生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成了泱泱中国最苦最累的人群。在沉重的现实之下,有多少学校和家长有兴趣让孩子去读背三字经呢?即便偷得浮生半日闲,那还不如睡觉或者游戏,又有多少孩子摇头晃脑地读背三字经呢?
所以,我认为,哪怕有学生热衷于读背三字经,那也是极少数;说三字经毒害心灵,不免冤枉了它,它要毒害也没机会啊。
至于如何辩证、科学地看待三字经,我就不说了,彭委员还要开会呢。
彭代表又说了,目前国学教育非常火热,从四点现象就可以看出来:首先,政府在推动,如国家博物馆就在天安门边树立儒学大师孔子的雕像;二是国内很多大学都建立了国学院,开办了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学位教育;三是社会也在普及,许多人都在读国学的启蒙和经典著作;四是媒体也在宣传,中央电视台的热门栏目也在讲国学的基本知识。
“目前国学教育非常火热”?我没有看错吧?
有关“孔子雕像”问题,已经有人发表了很好的见解,此处不赘。
对于“许多人都在读国学的启蒙和经典著作”的说法,我只能认为它不是想象的就是虚构的。据统计,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年挂八瓶水,那么,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读几本书呢?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说,连续6年的国民阅读调查数据表明,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从2005年以来已经低于50%,每人每年平均读书不足5本。如果这样的调查数据是可信的,那么,阅读已经成为少数人的习惯,还能说许多人都在读国学的启蒙和经典著作吗?
说到建立国学院和热门专栏开讲国学知识,那是“情况属实”,但我由此得出的结论正好与彭代表相反:国学正在走向衰弱,就像濒危动物一样,需要特别的保护和不懈的拯救。国学教育几十年间从来没有非常火热,时不我待,盛况不再,即便使出浑身解数,恐也难救国学教育于式微之中。
即便在“国学大师”季羡林逝世后,被热捧的也只是大师,而不是国学。
而在大师身后呢?
有的只是争夺遗产、名分的花絮。
很久以来,我对于国学甚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留存与弘扬都有一个悲观的观点,它有曲线也有K线,但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之中。
虽然,我赞同彭代表的建议的最后部分,即以科学与民主为基本标准,编著适合中小学生乃至于大学生的国学读本。但是,我还是要说,以虚拟的“国学教育非常火热”为背景,制造“三字经毒害青少年心灵”的悬崖,离靠谱还很远,离“伪命题”却很近。
那么,三字经何时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灵?是有过的。那是古代,那时候彭代表还没有出生,还没有办法“替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