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其实也是人性的产物

标签:
《你行你上!》《戏台》搞笑包袱情怀叙事泥沙俱下 |
分类: 娱眼 |
炎热的暑期档,有两位老演员推出了他们的新作品:
姜文的《你行!你上!》和陈佩斯的《戏台》。
姜文这次很大程度输在过于任性的片名上了。
就可看性而言,讲述钢琴家朗朗成长故事的传记电影,肯定要比姜文之前拍的《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都通俗易懂得多,搞笑包袱也是一个接一个,影院里观众的笑声此起彼伏,但前提是,你必须得来到电影院观看啊!可惜,很多观众看了这个挑衅十足的片名,便打消了来观影的念头;之后得知是朗朗的故事,又导致了相当多的对“爹味”深恶痛绝的年轻人的反感,打了退堂鼓。
其实关于亲子教育题材的传记片,原本是拥有非常广阔的受众市场的,却可惜被姜文过于放飞自我的营销宣传带偏了。姜文过于个性化的影像语言成了他的原罪,骄傲是七宗罪里的一个,骄傲的姜文注定讨好不了各路影评人。由此,借助姜文的新片片名导致票房受冷的由头,从各个所谓“专业影评角度”对新片进行的讨伐,成就了姜文电影生涯里的又一个票房滑铁卢。
与姜文的《你行!你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陈佩斯的《戏台》。
原本是改编自同名话剧的改编作品,起初将上映时预售只有几十万,但片方马上亡羊补牢调整了档期,并在宣传营销上采取“情怀叙事”,调动起看着陈佩斯小品和电影长大变老的六零后七零后八零后的怀旧热情,很快《戏台》反败为胜,预售票房超过五千万。
“地低为海,人低为王”,陈佩斯这些年的遭遇也成了他这次蓄势待发的活广告,一个在现实中怀才不遇又处处碰壁、壮志未酬的硬骨头的喜剧演员,跟《戏台》里受到军阀枪炮胁迫下的可怜又可敬的戏子形成了“深度互文”。中国人是讲情怀的,尤其是看着陈佩斯小品长大的人们成为消费主力和一家之主,反哺一张电影票自然不在话下。
电影营销其实需要一种代入感,尤其是电影本身不是那种纯娱乐或纯打闹的类型片,要让观众花真金白银走到电影院里,需要一种代入感来支撑。这么看,姜文的营销显然是全线崩溃的,几个明星在宣传视频里轮番喊着“你行,你上”玩抽象,搞得观众一头雾水,显然不足以让观众买单。
《戏台》的宣传策划明显技高一筹,不只是打打怀旧牌,还利用了陈佩斯的个人遭遇打感情牌:试想大部分成年人,谁没有经过一番社会的毒打呢?于是这种代入感就达成了,人们支持他的电影,在少年情怀之外,还有一种成人世界的舔舐现实伤口的情结在里面。
所以啊,票房的高低,并不能真正判断一部电影的好坏,它掺杂了太多电影之外的东西了,既然电影是由人来拍摄,那就是人性的产物,没人可以那么纯粹,一定是泥沙俱下的。
我的微信公众号:说话的鱼shen
前一篇: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