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还是需要的

标签:
人间四月天《田园之秋》心理慰藉品茗焚香沐浴 |
分类: 那些书影人 |
民国才女林徽因,据说每次在写作前都要做足仪式感。沐浴焚香,桌上一盏香茶,一本线装书,室内一把古琴,花瓶里是刚摘插的新鲜的花。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诞生的吧。
你羡慕这样的“仪式感”吗?也想照此操办一番吗?
我呢,羡慕归羡慕,却从不生模仿之心。
在这个快速浮躁的社会,我常常因为睡懒觉,不吃早餐就赶去上班,喝杯咖啡吃几块饼干对付一下;周末的首要大事是睡觉,吃饭点个外卖也可以;晚上的时间,家人也是各自忙自己的,因为工作和爱好完全不同,彼此理解万岁,平静而相安无事地相处,都觉得很合适也很舒适。
仪式感?要来有什么用呢?
专家说,你的生活太过平淡粗糙,或许只因为没有想办法让它变得精致。而仪式感,可以让岁月中的日常琐碎,变成充满感动的细水长流,它是一种精神需要。
比如说,你不觉得我们生活中的节日在“与日俱增”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人们会在节日中准备一些专属的“仪式”,让生活变得更有趣味。春节要阖家吃年夜饭;清明节要扫墓祭拜先祖;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采艾草;中秋节要吃月饼赏月……更有许多“洋节”和“数字节”加入,大家来之不拒,每个节日大大小小的“仪式”,身处其中,很多人竟觉得,活着变得有意思啦……
很长时间以来,我对阅读的仪式感也一直不以为然,因为我自己就是经常在餐桌上马桶上看书、在厨房里地铁上听书的人,像林徽因那样做足仪式,我怕读不进去书了?还美其名曰:真正的读书人不需要仪式感。
最近读一位熟人的随笔,谈及读书,她是这样说的:
最近读台湾学者陈冠学的生活笔记《田园之秋》。她说,她的读书一般是三遍:第一遍俯瞰情节人物;第二遍细过内容;第三遍咀嚼细节。读到第三遍,夜雨下,农事家事杂事,都在文字中透露出与万物同在、和谐共处的清明智慧,体味出一种独到的生活美学和哲学,也渐渐发现作者的用字真是精致之际极,公鸡是“鸣”,母鸡是“啼”,(不是笼统的“叫”),人坐在“带着黄味的光幅”里面,小雨是“檐滴”,大雨是“雨粒”,运笔之针脚精细,对待文字的敬重心,一字不可乱摆放的恭谨。
我读得脸红,汗颜。——面对她具有“仪式感”的“三遍读书法”。
是啊,所谓阅读的仪式感,并不是一定要“焚香沐浴、品茗闲吟”,但是,至少你该是“平心静气,聚精会神”的。这不仅对人的身体是一种挑战,对人的头脑也是一种挑战。文字、句子、段落,章节,逐字逐句一页页地展开,沉浸其中,并且遵循一种不容更改的内在逻辑……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看电影。——以为去看一部怀旧冷片,结果已经满座,令我吃惊不已。满世界的娱乐项目,大家为什么还要来看电影?我想,大概还是因为电影院几百平米的小乌托邦,把人凝聚在一起,让我们流沙一样的生涯不再无所凭依,那种无法替代的“仪式感”吧?——孤独的娱乐越多,越无法抵挡和别人一起共同面对一个大屏幕,一起发笑和流泪的诱惑。
仪式感还是需要的,但请量力而为,它是一种心理慰藉,而不是一道心灵枷锁。
我的微信公众号:说话的鱼shen
前一篇:我是不是他人的地狱?
后一篇:人终究是要从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