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岁渐长,感情观渐渐落地

标签:
小确信精神生活之云端热气氤氲极富表情的柔板风铃声 |
分类: 自圆其说 |
年岁渐长,一个人的感情观也会渐渐落地。
越来越亲近身边之物,而非那些悬置的遥远的东西。
我现在能感觉到的幸福,跟年轻时大不一样,既不太甜,也不太热,其启动成本简直微不足道。比如我从外面回家,说一声我回来啦,家里人毫不惊诧,该做什么做什么,不会夸张的迎接我,这真让人安心。
又或是早晨醒来,听见外面起起落落的鸟叫声,就知道夜雨停了,也很开心。
又或许关上电脑,让满屏的书面用语瞬间从眼前消失,然后去超市,听人说今天上了什么菜蔬,到了吃什么东西的时候啦……他们的口中,如同立即生出了四壁和屋顶,将我从精神生活之云端稳妥地包裹和接下,像宇航员完成太空任务回到了地面接收站。
这种感觉,如果我用“幸福”来形容,就显得过于隆重了,还是日本人的发明“小确幸”比较合适——我一向喜欢日本小说和散文,大概就是源于它的文本总是对这种“小确幸”(日语:微小而确定的幸福)的随时捡拾和由衷热爱吧。
家居也是这样,不是豪华的,而是每件东西都很妥帖的,家一定要有主人的痕迹,渗透着主人的气息,这有点类似古董的“包浆”。看到很多国外的家庭主妇,走到哪里,一块手工绣的窗帘,一束小小花草是必需的,哪怕在破旧的房子里,桌布一摊,茶杯一摆,热气一氤氲,但凡这个场景一出现,心里就很笃定,说明生活不会坏到那里去。
人每天在做着的,不见得都是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吧?没有超级的天赋和有鸿运当头的我们,为了生活只能跟自己拼命赛跑。——想起早年间,自己也做过既劳累又缺乏成就感的工作,没办法,只好藏起委屈努力做并尽量做好,直到要离开了,一个平时很少跟我说话的同事,忽然特别认真地对我说:以后要常来啊,没了你这里会很无趣呢。——哈,原来我竟是个受欢迎的角色呢!一时竟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感。
有位演奏家告诉我,贝多芬的作品,从来就深藏着各式各样的小惊喜。比如第十一钢琴奏鸣曲作品第22的第二乐章,贝多芬在曲谱上标注了这样的提示:极富表情的柔板。演奏家用极其柔曼的指法,将“极富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我仿佛看见飞瀑缓缓地溅落在青石上,摔成小水珠后又重新跃起,有高有低,跳到高处的那几颗,被太阳一照射,便有了阳光的温度阳光的味道阳光的炫目七彩!
是啊,贝多芬,绝对不是只有命运英雄加欢乐颂。
可惜,关于贝多芬,我们的学校教育总是纠缠于“扼住命运的咽喉”,让多少爱乐者错过了处处蕴藏着小水珠小惊喜的贝多芬呀!
看NHK播出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片子。小津拍片子注重传达一些小小的细节和喜悦,对于四季风物的展现极其到位,春夏秋冬庭院花草,一家人在客厅里吃荞麦面,蝉鸣声与风铃声作背景,从容静观时光流逝,亲情离散,不抱怨不企求,在微凉的底色中恍然一丝人生的暖意,千姿百态的人生说到底是一样的。
此时屏幕的日文解说字幕,居然打出了“小确幸”这样的字样,好疑惑,这都叫小确幸吗?倘若让我来做这个字幕,怎么着也得拽个大词,比如说:这是一种境界啊。
我的微信公众号:说话的鱼s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