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里慢下来

标签:
呼兰河传玫瑰之名追忆似水年华《慢》小说美学 |
分类: 那些书影人 |
有人拿了我桌上的《呼兰河传》去看。
隔天就把书还我了,说“哎哟,没耐心读完它!”
这部小说,很像是萧红的自传,她回忆着出生的那个小城(呼兰县城)的每条街道每间商店,自家的每间屋子的每个摆设,还有那些人那些事:十字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马;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一塌糊涂,也没人说要去修;七月十五,呼兰河上的水灯向下游漂,漂着漂着就灭了一盏;邻家人的歌声,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是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在他的《玫瑰之名》中,写“我”不小心把蜡烛打翻,那烛火点燃了图书馆的古旧书籍。埃科没有这样写:我们眼看着火越烧越大,最后整个图书馆都被烧毁了。他耐心地跟着那一把小火写,写它烧到东边一块,然后又烧到西边一块,那火势怎么一步步地大起来,然后我们又是怎么面对的……
洋洋洒洒好几页文字都在写这场大火。跳过去不看这几页,也不妨碍你看后面的故事。
《追忆似水年华》长期占据“买了来读不下去的书”榜单前三甲。普鲁斯特开篇就用极其冗长的文字来描写他失眠的情绪和心理。研究者说,读普鲁斯特,并不是要学他的写作手法,而是要学会用他的眼光来看世界——教堂的彩色长窗,河边的静谧睡莲,贡布雷的美丽山楂花……乃至像他一样喝果汁:没什么比果子的颜色转化成美味更叫人喜欢的了,煮过的果子,仿佛退回到开花的季节,果汁就像春天的果园,呈现出紫红色;或者像果树下的和风,无色,清凉,让人一滴滴呼吸,一滴滴凝视……
也许,只有用这样的节奏,徐徐展开一个个画面,最后,他才能令人信服地说出:“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我终将遗忘梦境中的那些路径、山峦与田野,遗忘那些永远不能实现的梦。”
……
在今天这个“快阅读”时代,这种缓慢的写法是很容易招人厌弃的。很多人读小说只看情节大概,细腻描写的部分总是匆匆掠过。我相信在读上面这些小说时,大多数人是会不耐烦的,“啰里啰嗦写那么多,结果情节还是停在原地!”
是的,如果你是要看跌宕起伏的故事和惊险刺激的情节,完全可以跳过这些作家——他们是“慢”的,他们有自己“慢”的小说美学,这种写法,常让我想起一个经济学名词:软着陆。
米兰•昆德拉做得更绝。他写了一本名字就叫《慢》的小说,小说只写了一个晚上:
一个到某著名城堡度假的作家和他的妻子;一个参加昆虫学会的法国知识分子;一个18世纪红杏出墙的夫人及她的情人。——知识分子的聚会是作家正在构思的情节,而某夫人和骑士是他读过的一本书中的人物。小说的末尾,这三个时空突然扭曲交织,知识分子和作家下榻的是同一个酒店,而这也正是夫人与骑士、知识分子与情人共度良宵的地点……而这个作家,似乎就是昆德拉自己。
昆德拉刻意放慢了几个故事的时空,犹如放慢了历史,让人体味到慢的哲学和美学。
这样的“慢”,绝非慢而无趣;他们是慢的,也是美的,“慢”不是目的,而是作者观察和透析的过程,有饱满的信息量,那锁定的目标,如冰山一角在海面逐渐浮现起来。
去欧洲旅行,在阿尔卑斯山里,经常会看到沿途的路牌上写着这样的话“慢慢走,欣赏啊!”——阅读也是这样。走在情节发展的途中,从容欣赏,山水风光才能尽收眼底。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让我们在文字里慢下来。
我的微信公众号:说话的鱼s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