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老,越早越好

标签:
老之将至依然爱丽丝木心陈丹青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
分类: 自圆其说 |

最害怕的是什么呢?
有个同事跟我讲起她的母亲。她的母亲曾经是一个企业领导人,今年75岁,大约在五年前,她患了阿尔茨海默症,虽然依然充满活力,肌体健康,但是疾病让母亲慢慢丧失了记忆和理智,也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她明明就在自己家里,却对来人不停地说“好了,我要回家了”;我亲眼看到,就在短短五分钟时间里,母亲打给她多个电话问同一个问题:你今天要来给我洗澡吗?母亲走失过多次,经常忘记煤气灶上煮的东西;但她极度争强好胜的性格却没改变,最讨厌别人说她忘性大,敏感到一见别人低声耳语,就以为是在议论她“老糊涂”,于是开口就骂,逐渐地朋友熟人都不愿再搭理她了,她越来越孤独,越来越无助,整天瞪着空洞茫然的双眼,不知所措地在家里四处乱窜。——说到这里,同事的眼里有了泪。
是的,我们最害怕的,无非就是如此。
电影《依然爱丽丝》。
故事非常简单:哥伦比亚大学语言学教授爱丽丝50岁时,站在讲台上想不起来应该讲什么,沿着熟透了的路线跑步竟然找不到回家的路,记不得晚上的约会电脑里的课件丈夫的牵挂……病还不重的时候,她录制了一个视频,告诉自己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到楼上蓝色台灯下的抽屉里找一瓶药,等到需要这瓶药片的时候,在楼下看完视频后上了楼,已经忘记自己上楼是干什么的,再下楼看一遍视频,上楼打开抽屉找到手链戴上,却忘记是来吃药的;第三遍她索性捧着电脑上楼……影片平静地展示爱丽丝的变化,朱丽安·摩尔饰演这个角色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对此各人有各人的解释,我的解释是,她的表演触动了每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害怕。
《依然爱丽丝》的“依然”指什么?难道是,即便美貌枯竭了、智慧耗散了、体能荡然无存了,爱丽丝还是那个爱丽丝?那只能是她的丈夫和三个儿女给她的安慰吧。我们看见的爱丽丝,从大学教授,变成找不到家里厕所的病人;从面容饱满、神态自信的职业女性变成双颊瘪塌、精神游移的病人,怎么说得出“不管变成了什么样子,爱丽丝依然是爱丽丝”这样自欺欺人的话?
真的,其实就是不得病,人老了,也会最终无法支配自己的身体。身边太多的老人,他们如同在慢动作电影中逐渐衰老,生命一点点从他们身上渗漏出去,整个人的品质和个性也一滴滴从这身上渗漏掉。陈丹青记录老年木心的文字中,就有这样一段话:“终于,到那一刻,他很乖,被扶起后,凛然危坐,伸出手,签名有如婴儿的笔画,‘木’与‘心’落在分开可笑的位置,接着,由人轻握他的手指沾染印泥——先生从来一笔好字啊。人散了以后,我失声哭泣……”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想想我们的生命在不停地消失,的确有点害怕,但哲学家告诉过我们,生命之所以有吸引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死亡,死亡让我们对世界上的很多事物看得更清楚。未来你我不可得知,我们也不能掌控世界,就是对自己的命运,又几时掌控过?
也许,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在能支配自己的身体时,珍惜自己,好好生活。
认识老,越早越好。
我的微信公众号:说话的鱼s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