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意大利的瓶子画家

标签:
莫兰迪色系地有界心无边博洛尼亚静物头脑里的美术馆 |
分类: 那些书影人 |
书店里,数十本画传,出自同一出版社,统一的装帧风格,它们侧身而立,可见的标识只有画家的名字和美术史上的简洁定义。
看到绿灰的那册,一排标识当中的两个字:静物,蓦然跳入眼帘。
《莫兰迪画传——形而上风景静物大师》。
早就知道这个人啦,因为生活里常见的莫兰迪色系(那种饱和度不高的含灰系的颜色,被今人认为朴素、宁静、神秘、优雅),当然他最出名的还是他的那些瓶子。
这个意大利画家画的大都是静物,而且是一排排瓶子的静物,从油画、素描、水彩到铜版画……也喜欢他画的风景,他画的基本是夏天,颜色是灰调,居然看起来很明媚,仿佛能听见蝉鸣,午后阳光照进树荫,风吹过枝头,树叶碰撞的沙沙声。
画传说:莫兰迪远离了20世纪艺术实验的喧嚣。当其他艺术家前往巴黎的时候,莫兰迪却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他的家乡博洛尼亚。
他最初也沉迷于印象主义,沉迷于塞尚的静物和风景,沉迷于立体主义,后来,他便沉浸到他自己的静物世界中。这个曾经被称为“瓶子画家”的艺术家,二战后被整个世界认识并追捧至今。
莫兰迪住在博洛尼亚的封达查街,夏天避暑到格里查纳山居。旅行到过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等意大利城市,为的是去看古迹、美术馆与展览会,仅有一两次走出意大利,到了邻国瑞士。
相对于其他画家,他走的路少得可怜。书里类似的叙述有:莫兰迪拒绝参加一个重要的国际展览,他的理由是“他们要赶走我小小的安静——这对我来说是必要的。”再后来,也是同样的理由推辞掉一些文化活动,因为那样会“搅乱我两三天。”
这样的句子,真是过目难忘。这不成理由的理由,流露出莫兰迪特有的偏执,可在这越来越喧嚣的世界,这样的偏执,多么珍贵。
莫兰迪是一个用45年时间持续画日常静物的画家。
那些一碗一瓶一杯一罐的安放,都很沉稳,没有一丝的慌乱。承受它们的桌台,就是在生活中长期轮回的桌台,这些器物,都处在最日常的位置上。——“莫兰迪看桌面上的一组物体,就像古代希腊旅者静观树木、谷地和山峦时的心情,那里可能居住了最优美又时时叫人惊奇的神祗。”
那些青碗白瓶灰罐,似乎还沾着灰尘,有惊人的相似,又有细微的差别。——色彩,光影,比例,透视……莫兰迪对这些元素的嵌入是极其耐心的,画布的背景,外部的光晕,静物的本身色彩,他不渲染、夸饰,“他耐心地研磨颜料,给画布打底,观察四周的物体,他所做的,是尽力尊重每一件器物本来的存在,这使得他的画作呈现出来自静物本身的气息,它们的生命安放是沉着的,它们的生命色彩是沉着的。”
他几乎消抹掉人类在器物面前的主人姿态,而更象是一个小心审慎进入到静物世界的勘测者,不介入,不干涉,不判断,只负责忠实地纪录。——还原与纪录,使莫兰迪的静物以黑白默片似的方式,唤醒了时光深处的底色,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然,纯粹,澄明。
虽然莫兰迪足下丈量过的土地只在方圆数十公里,但他一点儿都不闭塞,他对艺术潮流有着相当的嗅觉力和敏锐度,对于艺术的洞察和兴趣之广,曾令同辈友人惊异,称他脑里有一个“美术馆”,其中的收藏品“难以置信地繁复多样”,因为他如饥似渴地地寻求、阅读、收藏,在走自己的幽径时,他知道这世界上还有另外无数条道路,他都看见,同时欣赏过。
我想,除了莫兰迪色系,他还告诉世人,什么叫“地有界,心无边”。
我的微信公众号:说话的鱼s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