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天送给我的一件礼物

标签:
回到梦开始的地方焚书坑儒天衣无缝各路神经那些书和人 |
分类: 那些书影人 |
一直以来就觉得,读书是不需要学习的,它几乎是人的一种本能。
类似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的本能。
也可以说,阅读这事儿,或许和天性有关?
回想我开始认字的那个年代,和书毫无缘分,那是一个鼓吹“读书无用”的时代。亲眼看见一群比我大不了多少的戴红袖章的半大孩子,本来正当读书的年纪,却到处搜出厚厚薄薄的书,在天井中央堆着像个大坟包,点上了火,火势猛烈地燃烧起来,最后成为一堆黑白灰烬。
后来的历史课上,每每听老师讲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眼前浮现的就是那个由书堆成的“大坟包”。
年纪稍大些,经常被“书的饥渴”啃啮得心痒难耐。有次从学校图书馆围墙缺口钻进去玩,看到大堆被封存的书,左看右看,实实在在是一本都放不下来,就挑了几本藏在书包里带回去了。看完以后,又悄悄把书扔回图书馆围墙里面,转天又悄悄溜达过去看看——书没了。心里七上八下地揣测:是被图书馆老师收进去了,还是被别人拾走了?
直到今天老同学聚会,还会有人提起:早先在哪里,看到我直接坐在水泥台阶上埋头看书的样子,其他人都走光了,我还没发觉,成了小伙伴集体嘲笑的对象……其实我自己也觉得挺难为情的,但忍不住还是看。
……
我就是在那样一个不读书的时代,成长为一个标准的“书虫”。直到今天,常常看到很多父母,又是胎教又是陪读又是补习,软硬兼施,反复折腾,无奈孩子还是不爱看书,我就会想,也许,这算是老天送给我的一件礼物?
记得是杨绛先生这样说过的吧:“有些人之所以会不断地成长,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人要成长,这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要数倍于普通人”——确实,有很多人的阅读,多多少少正是为了杨先生所说的“成长”。
而我呢?我读书的出发点,似乎又并不是这些,要简单得多,我只是为了享受,为了享受弥漫于胸间的那份满足。
我根本说不出自己读的那些书,是否长出了有利于助跑的韧带?是否充实了脑袋里的各路神经?是否延长了掌心的生命线条?——我只能清楚地感受到那种满足感,我那颗缺得千奇百怪的心眼,书就像是一块块恰到好处的拼图,完完整整地把它填充上了。我为的,就是这份完好无缺又天衣无缝的满足感。
这样的人并没有什么可自豪的。——这个世界上有大堆的书虫,他们都活得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没有太多惊喜没有太多剧情,反倒是常有厌倦常有苦恼常有阻碍,但正如王尔德说的那样,“只要有书就能活下去,”还不仅如此,在和现实世界死磕的时候,正是那些书,会给你美感和力量,让你渐渐拂去肤浅庸俗,将你乱糟糟的生命,梳剔精致。
《回到梦开始的地方》是本散文集,也是我的阅读经历和心得。虽然涉及对象多为名家名著,但我更注重书和人之间的共鸣;它显然很个人化,但我想我尚能自圆其说。
这个集子里的文章,大部分曾刊发于我在《姑苏晚报》的专栏“那些书和人”中。借结集之际,向专栏的先后两位编辑:刘放先生和褚馨女士,致以衷心的感谢,许多快乐,都拜你们所赐。
也感谢《姑苏晚报》的众多读者,我喜欢你们的点赞、批评和观点争论。爱读书的人都是同道中人,许多欣慰,也拜你们所赐。
更要感谢我的朋友王建波先生。他大力促成了这本书的结集出版,并承担了繁琐的出版事宜,使得整理文稿成书的过程,成为了一段纯粹愉快的时光,衷心感谢。
以上,是我为自己的新书《回到梦开始的地方》写的后记。
我的微信公众号:说话的鱼s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