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你改变了什么?

标签:
自由价更高真实接触感官的敏锐岁月静好花开的声音 |
分类: 城市日记 |
看到朋友圈在流传——“疫情已经跨三年,我的青春才几年?”
真的没想到,“八百天就这么魔性地过去了……”昨天和一个上海朋友聊天,她也把这句话说了几次。她是那种典型的大都市职业女性,收入按年薪计算,一年至少去两次日本购物。现在她没法出国,憋得慌,说“宁愿住到国外去,不戴口罩到处飞行,自由价更高”。
在这个风声鹤唳的春天,身边被隔离的人几乎是与日俱增。拿我自己来说,在解除警报后的某天去了邻近一个商业广场吃饭,等风声再度紧张起来之时,那个商业广场因为曾有病患出入被划为“风险区域”,我的行程码也一夜间变成了黄色。社区和单位遂要求我一周内不得上班,居家隔离,每三天到指定地点去做两次核酸。因祸得福,我得以带薪休假,这可是平时求都求不来的福利,虽然不能去旅行。
几天后,行程码自动由黄转绿,一切正常。有人却被隔离的时间更长,每天的饭菜都由专人送上门,憋得更厉害——网传的段子也越来越多,自嘲与悲伤交织,沮丧无奈中等待不确定的明日。看到心理援助组织最近的截屏也在网上流传“控制灵魂对自由的渴望。”
是啊,呆在自己的城市上班,虽然身体是自由的,灵魂却不自由了,因为老想着我是被固定在这里,没法去到别处,和坐牢无异。——要说这两年的变化,我对“真正的自由”的渴望,从来没有如此急切和由衷,何时再拥有“说走就走”的自由?
还有,每个人都戴着口罩,你只能从他人的眼睛里读到有限的信息。甚至,不戴口罩出门就像没穿衣服,而摘下口罩总是沾上了口红让人烦。再往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已经对戴口罩的街道、地铁站,保持所谓的安全距离感到如此熟悉,仿佛在此之前的世界不曾存在过一般。
商业街熙熙攘攘的人流,饭店里觥筹交错的氛围,讲述一个工作环节时直视所有人的目光,老朋友面对面无拘无束喝茶聊天……以前讨厌城市里人太多到处拥挤,直到真的失去了这一切,才意识到那种拥挤、喧哗、车水马龙,才是所谓的“岁月静好”。
老同学在美国,转了一篇《纽约时报》讲述“真实接触的重要性“的文章给我。其实在此之前,当一切活动转为线上操作,真实的沟通、真实的触碰,真实的对话变得如此珍贵,一向不爱人群的我已经意识到了“真实接触”的重要性,已经比任何时候都期待重回人群了。
还有,和朋友聊起这几年的变化中,人的感官的变得越来越敏锐。因为“第一次”触碰未知与迷茫,人的所有感官前所未有地向世界充分地打开:你看到的真是你看到的吗?你接受的确实是真相,还是你想要让自己相信的“真相”?——这类问题也常萦绕于心。要珍惜这种敏锐,也要珍惜这种陌生化。
看到本地的“精神卫生中心”发出一条信息:“如果你被隔离期间,您开始和花草树木聊天,这很正常无需致电咨询。只有在那些花草树木开始回答您的问题的情况下,才有必要寻求协助,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
哈哈。想起一个朋友,平时真会和自己种的花草聊天,有问有答,兴致十足。
也想起自己被隔离的一周,夜晚在小区里走路,在盛开的一株株花树下驻足,花朵的气息清晰可闻,瞬间似乎还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自由,真实接触,感官敏锐……大概是这800天里我不断改变的意识和习惯吧。
人生于世,不管活到什么年纪,意识到仍有未知,虽然有”晚熟“之嫌,但不是坏事。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人的改变也再正常不过,所谓成长,就是为了适应变化而进行的深入思考和自我调整,我相信,生活中人们见到的那些令人动容的“不变”,往往是由无数次的“改变”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