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激情燃烧的岁月饮食男女角色功能虎妈猫爸最辛苦的中国人 |
分类: 娱眼 |
前段时间朋友圈被两位父亲刷屏了,一位是杭州父亲金性勇,倾其一生守护拥有天才翻译才能,却单眼失明且患有躁郁症的儿子。另一位是河南父亲岳某,在北京起早贪黑地工作,被网友称为“最辛苦的中国人”,而他背井离乡来北京打零工的原因是为寻找走失的儿子。
这两个父子的故事是天然的题材,有人说,照着事实原封不动拍出来,肯定比很多影视剧都好看。
有个规律,影视中展示父爱比展示母爱的困境更大。母亲只要含辛茹苦抚养孩子就足够感人。父亲不行,一定要置身于极端环境中为孩子做点什么,才能打动观众。
强势的权威型父亲曾是影视剧中的“主流”,代表人物是《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石光荣。在孩子眼中他就是暴君,口头禅是“老子拿枪毙了你”,他一回家,三个儿女就瑟瑟发抖。最可气的是他独断专行,擅自改了大儿子石林的高考志愿送他去当兵,这直接导致石林从此恨上了父亲,十几年都不回家。
电视剧给石光荣安排了一个大团圆结局,原著小说里结局是大儿子战死沙场,父子俩的恩怨一辈子都没来得及化解。我心里想,现实中这样的倔老头,老了失去自理能力后如果还不改脾气,儿女不会再畏惧他,也不会搭理他,他的晚景是很凄凉的。
李安的“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和《饮食男女》,用了同一个演员——郎雄,来扮演父亲角色。按顺序连着看下来,你会发现父亲的形象越来越孱弱——《推手》里,父亲和儿子吵架后,离家出走;《喜宴》里的父亲,已经管不了儿女的婚姻大事,对儿子的假婚礼索性装糊涂;《饮食男女》里的父亲,心里深爱女儿但不会和女儿沟通,只能靠做菜向女儿表达心意……
在今天啊,父亲的“角色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虎妈猫爸”已经成为最流行的搭配。——尤其是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通常是母亲挥舞“小鞭子”抽打着孩子上进,父亲呢?则在一边笑咪咪扮演和事佬。这样的影视剧随手一抓一把:《小欢喜》《以家人之名》《三十而已》《过年回家》……
《小欢喜》里的英子爹就是一例,陪女儿一起玩乐高,支持她的太空梦想。跟令人窒息的英子妈比起来,这个爹差一点就能领取“好父亲”奖杯了。
《以家人之名》中李尖尖的爸爸李海潮,按照传统标准他不是一个能让子女产生崇拜的父亲,没钱,学历智商也一般,辅导不了功课,可是他能变着法子给孩子做好吃的。
《三十而已》里顾佳的妈妈去世比较早,她跟父亲有了隔阂,可顾景鸿对女儿的关心和爱从来没有缺席,看出女儿为丈夫出轨苦恼,他直接甩出一句:“挺直了腰杆活着,你爸还没死呢……”
可以预料,“石光荣式”的硬派父亲很快会成为腐朽的历史,而李海潮、顾景洪这种“软派”父亲会越来越受到欢迎。
传统的“中国式父亲”不是不爱儿女,只是嘴上羞于说爱,表达感情的方式是笨拙的,甚至令人反感,石光荣那样的父亲比比皆是,我有好几个高干家庭出身的同学,父亲差不多都是那个样子。可今天,在《过年回家》中,女儿对父亲说,“我是被你掐着秒表长大的孩子。我仰望你,跟随你,最后变成了依赖你。但是爸,我的人生需要我自己去不断试错。离开你们我确实很害怕,但是我能做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这才是现实。
在今天,该怎么做父亲?不仅在影视剧中,在现实里也是一个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