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浮世悲欢,尽是苍凉

(2021-10-31 12:34:07)
标签:

张爱玲第一炉香

半生缘

红玫瑰白玫瑰

倾城之恋

故事好说气质难表

分类: 那些书影人

张爱玲的许多小说,生来带着影像的气质,不甘于静躺在纸页间的寂寞。

但张爱玲最负盛名的小说与改编的电影之间,似乎总有隔阂,一加一既没有等于二,更没有大于二,多数时候倒是很诡异地小于一。

许鞍华是我最钦佩的导演之一,她对张爱玲也是情有独钟。她拍了《倾城之恋》,但这段浪漫的爱恋,是张爱玲笔下的《倾城之恋》吗?张爱玲在小说中直截了当指出,白流苏得到的不是爱情,范柳原也并非真的爱白流苏,只是,人“总要不那么寂寞的活着”,“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靠着“一刹那的谅解”,不如说是姑且而无所谓的睡在一起。——在张爱玲的骨子里,是蔑视这种关系的。

后来许鞍华又拍《半生缘》,还是来苏州拍的,黎明和吴倩莲主演,当年做记者的我跑过这个剧组,跟着他们从东山太湖边的席家花园,拍到古城里的网师园。许鞍华为这部戏投入了近十年的心血,找满意的编剧,找合适的场地,找足够的资金……但这仍是部毁誉参半的作品。有人说许鞍华拍了个通俗煽情的爱情故事,但更需要关注的是张爱玲在故事中的态度,这态度让世间所有的“一见钟情”大打折扣,将传说中的“一生一世”变成讽刺,又还天下“有缘无分”的爱人们一个冷峻的真实。

最近《第一炉香》上映,还是张爱玲的小说改编,许鞍华执导。自然又引发一场热议。


浮世悲欢,尽是苍凉 《第一炉香》剧照


印象里的小说《第一炉香》,是一场色彩华美的幻梦。

那些鸡油黄,灼灼红,碧绿色,深蓝色,诡异瑰丽,绚丽到极致,是下一秒就要破灭的畸艳;说葛薇龙初见梁太太,梁太太脸上蒙着黑纱,纱上挂只绿宝石的蜘蛛,在光下忽明忽暗,亮时像摇摇欲坠的一滴泪,暗时像一粒青痣;形容被金刚钻手镯套牢手腕后,葛薇龙就是丈夫的吸金器,姑妈的私家头牌,自己灵魂的弃儿,湾仔墨蓝的海天,冷湿的海风,让她沦陷的爱情四面楚歌,灰飞烟灭。

张爱玲的文字真好,真切体会到“每一个中国字都是有其色彩、气味和情感的”。

事先知道对这电影的诸多批评,但我的观感出乎意料的不错。

这是我看过许鞍华改编得最好的张爱玲,比《倾城之恋》多了机锋,比《半生缘》又多了一分神韵。许导对女性视角的敏锐把握确实独到,在保留张爱玲风格的同时融入了她个人色彩,欲望漩涡裹挟着男男女女沉沦,角色并没有过多违和,可见导演的调教功力。

只是感觉到还缺少了一点什么。

张爱玲一直是唯美的,她早期作品中的主角都是享受着浮华的沉沦,《第一炉香》更是堕落到极点。张爱玲的狠毒之处,在于她把一个自愿沉沦于情欲财富的女人虚荣幼稚的内心活动一片一片掰开了给你看,让你在错愕叹息之中,思考女性的命运。——这是一种很高级的写法,作者没有去阻拦葛薇龙的堕落,没有给她机会去反思反抗,只是把她的未来留给读者去畅想。——所以可以确信的是,像薇龙这样一个女孩子,根本不会像电影里那样掌掴乔琪乔,这才是堕落的最悲剧的意义

小说结尾,也是电影结尾那一场新年逛街的戏,是最悲凉的时刻。水兵把葛薇龙当成妓女,乔琪乔说:“那些醉泥鳅,把你当做什么人了?”葛薇龙说:“本来吗,我跟她们有什么分别?”继而又补上一句“她们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泪水挂在她的脸上。

小说与电影的况味,仍有巨大不同。电影里是“爱而不得”,小说里则是清醒的堕落产生的绝望。葛薇龙知道自己虚荣、愚蠢、幼稚、被欲望驱使,但她的整个人深深地嵌入了欲望的栅栏,她挣脱不出来了,她的未来就是陈白露,她的存在就是一个“苍凉的手势”。

张爱玲的小说,往往故事好说,气质难表,而她的整个人和所有的作品,都在不倦地展示一种难以言表的苍凉,电影缺少的,也许正是这种浮世悲欢的苍凉气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