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搁置的旅行计划庞贝火山气场奢华埃皮达鲁斯露天剧场 |
分类: 那些书影人 |
我对讲建筑的书向来有点心理障碍,主要是我对建筑一无所知,而讲建筑的文字又往往充斥着这个主义那个存在,看得人如坠云里雾里,感觉每个词儿掰开都认识,放在一块愣是不知道作者在说些什么。
次要原因是讲建筑的书往往很贵很重,总感觉要给专业的人来看门道才算没白瞎了这本书。我呢,一个外行翻翻图,似懂非懂地努力一下,有上课没听懂害怕老师点名的心情。
而学习建筑最完美的方式大概是,有个行家带着你散漫游,到处逛,边走边讲,讲讲停停还允许你随时随地代入自己的感受。
《认识建筑》恰恰就是这样的一本大书。尤其是在“外行友好性”上,很该为它点一个赞。
这是一本既专业又有趣的书。全书讲了72个著名建筑,有古代遗迹,如古罗马万神庙、雅典卫城等,也有近代杰作,如金贝尔美术馆、悉尼歌剧院等,走进这些古今奇观,从外观到内部,从历史到特点,逐一讲述。
这本书的编排也很特别,以一个个主题来串联。比如“空间”,你就会先跨学科地接触到哲学、数学、历史等等,然后就跟着出发了,先去看看罗马万神殿,再跑去锡耶纳看田野广场,又转弗洛伦萨看圣灵教堂……每到一处,都有地图和目标建筑各个角度的照片,文字叙述也很像一个建筑师兼职导游,专业却通俗。
在眼下的“零旅行”时期,这是有了特殊意味的一本书,能部分满足我一些搁置的旅行计划。
我一直外行地认为:真正的好建筑不是实体的惊世骇俗,而是制造一个“气场”,建筑是为造一个气场而凿开的风的缺口,把供人类行止赞叹的空间留出来,交还人世。——很高兴这本书居然有同样的领略,而且还印证了我的诸多感受。
比如曾经有个困扰我问题是,罗马万神殿顶上有个让光照进来的洞,下雨的时候咋办?参观时我不好意思问出口,怕如此低端的问题打断了导游赞叹万神殿之美妙的滔滔话题和思路。——《认识建筑》里则告诉我,罗马万神殿的地砖里有很小的排水口,下雨的时候微弱的光会混着雨水从穹顶的洞里涌到房间中心,然后消失在排水口里。——真是高明。
另一个感受是:建筑真是有钱人烧得慌的游戏。
比如在庞贝的米南德之家,建筑是有钱人家的巨大空间,列柱一排排托起的巨大庭院,还有马赛克精心装饰的地面和色彩绚丽的壁画,供主人躺在榻上吃饭的时候欣赏,真是极致的奢华和炫耀。而故事的结局呢,庞贝火山喷发的热浪和浮石,并没因为谁有钱就放过谁。
你看,西班牙的阿尔汉布拉宫,和美国宾州的流水别墅,这两个作品差着700年,宗教文化截然不同,却都在试图实现人类对家园的同一个期待——享有一个流水环抱的家。也许人类真的可以借着建筑超越宗教、文化和时空的限制,毕竟广厦万间,夜眠八尺,再伟大繁复华丽的建筑,也不过是人用来安置自己、且可以暂时获得休憩慰藉的地方。
而当我翻到希腊的埃皮达鲁斯露天剧场时,想起了当年去那里的有趣情景。
埃皮达鲁斯露天剧场,是一个让人难忘的景点,中文介绍却很少。
这个古剧场的音响效果享誉全球,舞台中心有个小圆圈,在这里扔一枚硬币或叹一口气,六十米之外座位最高处可以听的清清楚楚,不断的有导游带着旅行团来表演这一幕。
有个白头发老爷子背着苏格兰风琴来表演,刚拉开架势就被管理员制止了,我们在最后一排看他转磨,终于等到了管理员去吃午饭的时候,他得以演奏了一段,效果真好,听了心痒,全场掌声,老爷子很开心……《认识建筑》里则这样写:“这个共鸣效果好得出奇的空间是由和谐的几何关系组织而成的,它从大地的骨骼中脱胎而出,向着远方的群山敞开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