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退休后,在厨房里写妈妈

(2021-07-25 13:27:04)
标签:

秋园杨本芬

湖南湘阴

平凡的世界

随波逐流

真正的救赎

分类: 那些书影人
   退休后,在厨房里写妈妈

   “厨房大概四平米,水池、灶台和冰箱占据大部分空间,再也放不下一张桌子。我坐在一张矮凳上,以另一张略高的凳子为桌,在一叠方格稿纸上开始写我们一家人的故事。那年我的母亲——也就是书中的秋园——去世了。我被巨大的悲伤冲击,身心几乎难以复原。我意识到: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

写下这些文字的人叫杨本芬,1940年出生于湖南湘阴,中学毕业后下乡种过田,切过草药,当过运输公司的加油员,但从没有做过和文字相关的工作。花甲之年开始写作。20206月,80岁的杨本芬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秋园》,“秋园”是她的妈妈。

这个秋园,是洛阳城里一家药房老板的小女儿,小时候被逼着裹过脚,但在洋学堂读了两年书后,她自作主张放开了脚,于是那双“解放脚”跟了她一辈子。

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大小官员陆续往重庆撤退,秋园跟着军官丈夫仁受也在其中。轮船中途停靠在汉口码头,仁受带妻儿下船,回湖南湘阴老家,看望将自己辛苦养大的瞎眼老父亲;父亲的惨状让他不忍心离开,为了照顾父亲,仁受没有回去履职,一家人就在老家定居务农。

秋园46岁那年,丈夫去世了。她白天在民办学校教书,晚上做针线活,养活儿女。日子最难熬的时候,她带着孩子流落到湖北汉川,直到晚年才重回湘阴。

2003年,89岁的秋园去世了。遗物中有件棉袄口袋里装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一九三二年,从洛阳到南京。一九三七年,从汉口到湘阴。一九六零年,从湖南到湖北。一九八零年,从湖北回湖南……”

就这样,出生于民国初年的秋园,从十二岁失去父亲开始,埋葬了两任丈夫,饿死一个病死一个,夭折了两个孩子,一个病死一个落水。从那个年代艰难活下来的人,总要多历几次生离死别。战乱、饥饿、贫穷,不光彩的成分、生病的丈夫、多子女,一个旧时代的女子,轻微得如一粒尘埃,从来无法选择自己能飘向何处……

杨本芬厨房里的写作,持续了两年多,稿纸足足有8公斤重,这些文字最后被她的女儿敲进电脑,贴在了天涯论坛上。

“喜欢它的读者还真是多哟。他们给我留言,说我写得真实,写得有情感……”这些故事就这样在网上挂了十多年,直到2019年的某一天,有出版人读到了其中的几篇。

《秋园》是一个老同学推荐给我读的。轻轻的一本,沉沉的一生。一部中国社会变迁史,真实地从一个家庭的变故中钩沉出来,接近白描的手法,记录了众生在一个世纪里的随波逐流和顽强求生,掩卷难忘。

杨本芬不是专业作家,素人写作,没有任何技巧可言,诸多细节,自然质朴。诸如:秋园买鸡为生病的丈夫补营养,却被怀疑偷窃而遭批斗;她忙于干活顾不上照顾孩子,小儿子不幸溺水身亡;为了养活孩子,她顶着流言改嫁;她常说的话是“不是日子不好过,是人不耐烦活了”;晚年,儿子居然在她的床底下居然发现了两枝竹笋,这笋要从山上地底下钻进房里,不知需要花多少力气挣扎出头……我觉得那竹笋仿佛就是秋园本人。

没有太大的悲伤,只有长长的叹息。——这种感觉,很像当年读完路遥《平凡的世界》之后的感觉,心里满当当、沉甸甸的。

作者的女儿——就是那个把妈妈写的故事录入电脑的女儿——这样说:“外婆、妈妈这些被命运放逐到社会底层的人们,在命运面前显得如此渺小无力,仿佛随时会被揉碎,然而,人比自己想象的更加柔韧,她们永远不会被彻底毁掉。当我的妈妈,在晚年拿起笔回首自己的一生,真正的救赎方才开始。”

最近趁着天热歇凉的时间多,很是读了几本老年人写的的书。有75岁的美国作家丹尼尔·克莱恩的《每当我找到生命的意义,它就又变了》,也有80岁不退休的心理医生中村恒子写的《人生值得》,在他们的书中,无论喜悲,都是从容的模样,读着读着,云淡风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口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