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口音

(2021-07-18 13:03:02)
标签:

标准普通话

醇厚诙谐京片子

吴侬软语

古朴悠扬

老式留声机

分类: 城市日记

都说苏州话好听,作为苏州人,我并无优越感。

少年时代在上海生活过很长时间。一开始,但凡我开口说话,周围人就静下来了,不是在听我说什么,而是在听“苏州闲话”,模仿我的发音和语调,啧啧评价什么“老嗲咯”“比评弹里讲闲话自然交关”……这让我觉得是受到了嘲弄。于是我在极短的时间里就操练了一口纯正沪语,上海话和苏州话的发音相近,又有老上海亲戚指点,很容易做到。当时班上还有一位来自无锡的同学,就没我运气好了,一来她学上海话不如我快,二来明明上海苏州无锡三个城市离得那么近,无锡话偏偏自带独特浓郁的乡音,直接就被同学称为“乡下人”了。

然而老师从不以吴侬软语为荣,号召大家讲标准的普通话。电视广播里,也都是一口嘹亮标准普通话,所以我对口音,长期战战兢兢,恪守普通话准则。大学时去旅顺玩,一个卖西瓜的东北小伙子吆喝:“哎瞧一瞧看一看啊,鸡西的鹤岗的佳木斯都没见过这么好的西瓜!”我去买西瓜,他问:“你齐齐哈尔的吧?”我一愣,说不啊我从上海来。他手朝大腿上一拍,“蒙我吧!就你这口音,最南你也得是河北的!”


口音


某年我出差回家,在火车站叫车。司机拿眼睛从后视镜里看我:“走哪儿?”我用普通话说了地址,司机若有所思的说,“那儿啊,恐怕堵,修路呢。要不我们从哪儿哪儿过去?”话音叵测,一听就知道他试图绕道。我转用苏州话说:“不会吧,没听说那里修路呀!”“没修啊,那我们就从原路走!”司机抹方向盘上了路,好一会儿才拿眼睛继续从后视镜扫我,换苏州话:“你苏州人?”

我说“是咯”。司机闷了半天,临到我家前才说,“你这口音,真听不出来。”

但我这口音,也只能蒙卖西瓜的和开出租的。做记者时去剧组采访,那是电影《红粉》剧组,我一开口李少红导演就笑了,“你这口音怎么和何赛飞一样?江南人说普通话都这样吗?”同时来剧组采访的北京记者,一起吃饭时干脆就把我叫做“何赛飞”了。后来我也采访了何赛飞(她是这电影的女二号),我们还仔细分辨了彼此的口音,觉得略有不同,我说的算是苏南普通话,她是浙江人又是唱越剧出身,说的则是越调普通话。

十八世纪时,英国绅士、法国宫廷对言辞口音精益求精,对带口音的莽撞青年,会流露出不屑之意。19世纪的俄罗斯贵族,要万里迢迢去法国学一口巴黎贵族腔,才好回莫斯科或彼得堡显摆“见过世面”。中国各朝也都有“官话”制度,官员得去礼部习学礼仪,学好官话。那时的贵族口音犹如世袭徽章,一张嘴就能显出你的家世背景。以前的相声和小品,也很喜欢用正装京片子,来嘲笑各地方言。

官话和标准口音的推行,是为了语言统一加强理解;理解基础之上的雕琢,更多的则是身份象征。而今王政时代早已远去,标准腔所代表的血统世袭已成遗迹,在这个地球村的时代,口音变成了——随你信不信——另一种色彩斑斓的“性感”,就像四川话起伏悠扬、苏州话细致轻软、京腔的儿化音吞吐浑成,各有所长一样,口音就是异域风情,而且往往是个最简单的开场白——“听你口音很像哪里哪里的?”

“对,我从那里来。”

“啊,你那里我一直想去呢!”一段交流乃至友谊就开始了。

再说北京话和普通话也不一样。读老舍的小说,觉得那些句子就像老式留声机的悠扬,爱转圈儿。在北京住过一阵,就会觉得北京话比普通话更加醇厚。最标准的普通话擅于沟通、端庄清晰,但是,比吴侬软语少了纤秀绵密,比京片子欠了润厚诙谐,比起左晋右鲁的方言来,又缺了古朴悠扬……有点儿像无公害无污染无色无味的陶瓷,拿来做高科技产品固然不错,但用来盛饭汤茶水这些日常琐碎,就不及粗瓷细碗那么有味道了。

《红楼梦》里,史湘云咬字带口音,对着贾宝玉叫“爱哥哥”,娇憨可爱,如见如闻。若没了口音,连撒娇卖痴扮可爱,感觉都没那么方便了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