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说话的鱼
说话的鱼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9,793
  • 关注人气:4,3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所以,谁不焦虑呢?

(2021-03-14 13:22:36)
标签:

虚度光阴

佛系

烂泥糊不上墙

另一个维度

纵深无限的生命力

分类: 自圆其说

有一个旧相识,一向不请自来。在我二十岁甚至更年轻的时候,它就经常冷不丁冒出来。我先是厌恶,继而逐渐接受了它。拜它所赐,我终于明白了什么叫“世间真正的谜都是双眼可见,而非不可见的。”——当我读到王尔德这句话时,真是动心骇目,有种脚下虚浮了几秒钟的感觉。

这个旧相识,叫做焦虑。

有时候想,我的焦虑,大概是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太多时光变化的坏意象,那些诗人大多是老年失意诗意浓,创造了许多“蹉跎,虚度,白了少年头,徒伤悲”之类的感慨,时间的紧迫感根植于我们的基因,从小就被教育“一寸光阴一寸金”,下课玩一会感觉都在“掉钱”。

说到底,人只有一种困惑,就是觉得一天的生活,配不上一天的生命。长期不匹配就叫虚度,偶尔匹配了就叫充实,不论是早上朋友圈一张蓝天白云的照片,还是深夜昏暗街灯下的感叹,都是在给这种匹配度打分。

前段时间杂事多,慌乱仓促是常态。其实大多数时候,也不是真的事那么多,只是忽然进入一种状态,总怕遗忘了什么,总怕哪里有疏漏,仓促是一种不自觉被未知惶恐裹挟、停不下来的节奏,但是一停下来回头,又觉得时间过得不像自己的,想不起做了什么?


所以,谁不焦虑呢?


我们理解的“珍惜时间”,就是往时间里填充更多的内容。人要尽可能做更多事,时间不够怎么办,像鲁迅先生教导的“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在生活里,也很难碰到对时间感觉“自在”的人,不是说没有人清闲,公园里广场上有的是打牌下棋跳舞聊天“休闲”的老人,不过这大多是出于无奈或者惯性。

我去过欧洲很多国家,很难理解那里的人如此游手好闲,都一把年纪了,却成天在街上晃荡,一杯咖啡能喝半天,他们为什么不去“拼搏”,不去“奋斗”,为何如此甘心“堕落”?我想也许在他们的语言里,根本就没有“拼搏”、“奋斗”这些充满压迫感的词汇,是中国人来了才让他们见识到,人原来可以没有假期没日没夜的工作。我有个熟人,跟法国老公结婚九年离婚了,她说无法忍受四十多岁的男人,不思上进喜欢呆在家里,她专门翻译了中文“烂泥糊不上墙”训斥老公,结果老公提起诉讼说她“家暴”。

汉语的年度词汇里,也总有跟焦虑相关的词,像“佛系”这种,其实就是焦虑的反叛或者假装反叛。

所以,谁不焦虑呢?年轻人为爱情,为房子,为梦想焦虑;人到中年拥有了这些,但仅仅因为“落伍”这样的标签,都可以让你夜不能寐……在时间这个维度上,多过一天,理论上就多失去一天昂首挺胸的资本。所以我相信,在我们的文化中,除了一天天衰老本身带来的气馁,还有一种观念上的压迫,使得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没那么自在。

不过其实时间还有另一个维度,就是感觉。

比如相比人,动物对时间的感觉就没有紧迫感。即使每个人,对于同一刻度时间的感觉也不一样。一个人被关在灯火不灭的监狱里,不给时间不给提示,一个月不到时间感就会完全混乱。如果是在澳门赌场手气旺,那一天可以像弹指一挥间;但如果是在等待盟军到来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一天可能过得像一年那般长。

文学和艺术,也许是开发和扩展人的感觉的学问之一吧。不论听一句曲子,念一句“举头望明月”,还是看一件2500年前的古希腊雕塑,都在某种程度拓展了生命时间感的局限。让一种习惯在时间刻度上焦虑的文化,拥有了“自在”的时光观念,人不会对衰老或者青春那么敏感,也不会在乎潮流与落伍,不偏袒年轻或年老,只是展现人这种有机体,不同时间段的生命经验。

还有通常我们所说的效率,是指如何做更多事,来配得上我们失去的时间;但有“感觉”介入的效率,是忘记这种“匹配”,在当下的情境中,让纵深无限的生命力疯长……

今天休息了,忽然没事了,有点不习惯。静静的坐一会啥也不干,片刻间,美妙的感觉喷涌而出,对着空白的屏幕,想到哪写到哪,这种感觉真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