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的差异
标签:
你好李焕英中国式父母为子女操心一辈子活出自己金科玉律 |
分类: 自圆其说 |
有时想,经历过这次的 YiQing,有一个问题赤裸裸的摆上了台面。
那就是,你会发现,平时认识的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咋那么大呢?这导致你重新认识了自己身边的人,也拉黑了很多人。
从一个人转发的,点赞的文章,就能看出这个人的认知能力,判断力。在社交、微信群里,大家都没有身份性别,一张嘴,就拿出了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这就和在澡堂子里洗澡一样,脱掉了马甲,全部坦诚相待。
现在,亲戚群,老乡群,同学群,往往都是马马虎虎打个招呼就好了,很纠结,连最在乎的亲人都因为三观不同没话聊了;反而在一些称得上朋友的群里,却能够敞开心扉,互相理解,聊得热火朝天。
所谓的三观不同,是什么因素导致的呢?——经历的丰富与否?眼界的开阔与狭窄?阅读量的多与少?身处环境氛围的不同?等等等等……
最近热映的《你好,李焕英》,又一次让“三观差异”浮上水面。
很多人看得又笑又哭,感动至深。但周围不以为然的声音也很多。记得电影散场时,与我一同走向出口的那对母女,青春靓丽的女儿哭花了妆还在抽泣,身边的母亲淡淡地问:“这片子真有这么多人看吗?”
朋友A:搞笑温情片,但真的也一般。昨晚和女儿去看的。看之前我俩还怕哭得稀里哗啦的,但我们真的从头到尾都没哭。希望所有做父母的都有自己的生活,儿女是啥?儿女不也是在活自己吗?为啥父母就得奉献,不能活自己呢?
朋友B:看了这电影想起我自家那个老娘,晚年她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兴趣爱好:看剧,练美声,研究唐诗,玩得不亦乐乎。终于,她修炼到了忘记我生日的境界。我生日过后两三天,她打电话向我表达了愧疚,我向她表示了祝贺,因为我真诚地希望,每一个为子女克勤克俭操心一辈子的中国式父母,能有为自己而活的机会。
朋友C:我首先得是我自己,然后再是谁的妈妈谁的妻子,学会爱自己才能内心富足且强大才不至于决堤。我儿子看完的感受是:人家妈妈怎么那么瘦,那么美,我妈妈怎么就那么胖那么丑?我咬牙切齿:这是我亲生的儿子吗?早点掐死算了!
朋友D:这电影让我反省:我也想让我妈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可现实是,我一边享受着由她的付出牺牲换来的安逸,一面提醒她:你要活出自己啊!可有一天,她突然要离开我去弟弟家带孩子了,我却突然害怕她不再一心为我了。唉,从始至终,都只有一个自私的我啊。
……
应该说,贾玲无比真诚的情怀,足以掩盖她的导演处女作在艺术性方面的问题。一部如此小品化和私人化的作品,也不需要去拷问电影艺术的金科玉律。带着纵情笑泪的目的而去,甚至还能看到不少亮点——张小斐松弛而精准的表演,贾玲在喜剧舞台上练就的抖包袱的节奏感,以及服化道各环节对时代的还原感。
贾导演的思维很直接也有一定局限,她就是想表达她妈妈为她奉献了一切却什么也没有享受到就去世了这一个主题,并没有上升到让她妈妈重活一回活成自己的想法。所以如果以传统来看,也合格了。也许正因为这种普通,很多人容易产生共鸣。
但一路笑哭过之后,当你随着她走到这段记忆的终点时,会不会觉得少了些什么呢?
回到开头说的“三观”。也许,正确的三观只能产生在这种情况下:多角度,多渠道吸收知识了解信息,经过思考,才能真正看到事情的全貌。在建立起全面的基础知识体系之前,千万不要对自己的三观太自信。
还有就是:不争论。三观不同的人互相争辩,是一种无谓的消耗。他从未去过你到过的地方,不知道你读过的书,不认识你遇见的人……你站在山巅,说前面是一片海洋;他站在半山腰,看到的只是满目荒凉。——这只是个比喻,不带褒贬。大家活自己的就好。

加载中…